• 我的订阅
  • 人文

年羹尧十几万兵,为何国库就受不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4 20: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军队对粮草军械的需求,除了受军队数量的影响,还受作战地域、作战距离的影响,而且后者的影响呈现指数级增长。春秋战国时期,大的战争也是动辄几十万人,但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后勤补给线短,基本上属于本土作战。

比如,规模比较大的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对于赵国而言,动员全国力量也就是现今的河北山西一带的力量,把河北山西的兵力集中到山西;秦国主要是从陕西到山西,也属于“临省”作战,后勤补给线相对比较近,方便补给。即使如此,后勤补给也非常的吃力,秦国举全国力量支援前线,天府之国的粮食也通过栈道输送前线;赵国虽是本土作战,但本身面积小,粮食产量小,向齐国借粮食也没有结果,正是如此赵王才临阵换将,想用主攻的赵括速战速决,结果赵军贸然出击中了秦军圈套,长平赵军全军覆没。

清朝时期年羹尧在西北青海地区的作战就更加困难了,由于青海地区并不生产大量的粮食,年羹尧十几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几乎都是从内地运过去的。不管是从苏浙一带还是中原的山河四省,向西北青海运送粮食补给,中间要跨越千难险阻的山路、高原地带,跨越数省,距离长达几千里。这并不是简单增加几千里距离这么简单,因为距离越长,途中消耗越大,运输的人力、骡马都需要吃东西,从江南运到大西北,运输消耗就占到了大半,运完粮食回来的路上,同样需要消耗粮食,一来一回路途消耗很大。距离增加对粮食的消耗不是加法,而是指数级增长,是非常惊人的数目。

在技术出现质的变革之前,随着国土面积的增加,对边疆的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军队从帝国中心地带开到边疆,就得走上几个月,大战还没有开始,钱粮就开始消耗,打仗除了军力,也考验着帝国的国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4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偏用赵括
...够了。而秦国的国力要胜于赵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库粮食充裕,但秦国是侵略战国,长途跋涉,粮食要从陕西运到河北,也是越来越吃力。有人说,即使不临阵换帅,最先崩溃的也是赵军,
2024-04-11 21:50:00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是五国崩溃的开始?
...军队强盛、人口众多、田业兴旺、军民同心、法制健全、国库充盈。赵国只看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作为一个土地条件比不上他国的国家,军事发展固然重要,却同样也是一
2023-03-06 21:53:00
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真的都是赵括的原因吗
...重负,战略储备也消耗殆尽。在进行到一年多后,赵国的国库空虚,赵国的经济已经顶不住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接替了廉颇到达前线后,赵王的命令就是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
2024-07-25 20:34:00
揭秘赵括:他真的那么无能吗?或许他被误解了
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赵括当时是赵国的将领,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懂得各种兵法,甚至于超过了他的父亲;当时正赶上廉颇退休,赵括就担任了他的职务。在长平的战役中,赵括只
2024-02-27 02:58:00
如果赵国没有换掉廉颇,那么战局会如何发展呢
...在前线,劳师远征,粮草不济,遂撤军而归。结局二赵国国库空虚又无粮可借,廉颇率军与秦军决战,不过鉴于经年累月体型和力量以及民风气势上的差距,秦赵正面决战,赵军仍然会战败,但亦能
2023-10-12 15:40:00
长平之战赵国是因为正面对秦才失败的吗
...发动突袭从而一举灭秦的计划。那么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采取正面与秦军对峙的同时,采取赵武灵王的计划,是否能打败秦国呢?赵武灵王制定灭秦方略,可惜未曾实施便命丧沙丘赵国自赵武灵
2023-10-24 17:37:00
战国四大强军中谁最强,谁又是最弱的?
...,也不会有后来的“长平之战”的惨案发生,军中无粮,国库空虚,迫不得已,下令军队必须主动出击,导致失败,其实,第一个破釜沉舟的人,是赵括,只是赵括失败了,成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2023-07-13 14:22:00
长平之战中,怎么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
...怎么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
2024-06-28 13:19:00
为何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还是打不赢秦国
...秦国眼中的美餐。但上党郡太守冯亭却突然将上党交给了赵国。刚刚继位的赵孝成王立即接受了韩国的馈赠,并派人接管了上党。看着煮熟的鸭子从眼前飞走,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公元前260年,
2024-05-03 20: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