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湄洲日报
□沈睿娴(七年级)
故乡,是无时无刻不衔在心口的名字。它,有我所想,亦有我所念。
衔在心口的,是故乡食。
若说起故乡美食,绕不过的便是卤面。柴火灶的火细细密密地烧着,锅里“咕噜咕噜”吟着的是慰藉人心的天然“白嗓音”。掀起锅盖,一阵婀娜的白气夹杂着卤面的浓香,顿时,万马踏过五脏庙。趁着面汤还冒着泡,速速摆上干紫菜,撒几粒花生米,于是一锅莆仙卤面就成了。一家老小,一周总得吃上那么一顿,百般味道交织,面的爽滑,紫菜的干脆,牡蛎平添一抹海的味道,任由鲜甜与清爽在舌尖共舞。
饭后再来串龙眼呗,一口下去,汁水在舌尖泛滥,只消一颗,沁人魂魄的甜润便攻占了所有味蕾。
说到美食,荔枝肉哪能缺席!须是肥瘦相间的黑猪肉,再裹上淀粉糊,复炸一遍,炸至酥脆焦黄,方可出锅。趁热尝一块,也无需什么佐料蘸酱,糊涂地嚼几下,那丰饶滋味顿时盈满口腔。
衔在心口的,还有故乡戏。
“为救公子,刻不容缓。”故乡老戏台上“铛铛铛”演着《春草闯堂》,底下大人们“好好好”连声喝彩。幼时,外婆一逢节日,便携一把大蒲扇,两把竹椅前去村庙处,等戏看。
故乡的老戏台,是由上好木头制成,顶上的瓦因时间推移由砖红移至淡红,蒙上一层厚灰。听外婆说,这戏台打她小时候就在。平日不唱戏时,小孩们总爱到戏台上,学着正旦咿呀着乱唱一通,颠着小步子绕场走一圈,踏得木台面吱呀响,台上的积灰乱飞扬。待到傍晚,寺里管事的来了,孩子们便作鸟兽散,慌乱地逃了。
逢节日时,便不一样了。台面的灰被抹得干净,灯火四处窜着,锣鼓声震得山林也抖三抖。我总爱跟着外婆后面,倒不是去看戏,而是“另有图谋”。我安静地坐一会儿,听锣鼓“梆梆”一响,演员拔高了嗓门,头上长长垂下的“两角”一抖,眼睛一瞪,悲切切地唱了起来,外婆看着也一同“悲切切”地泪目,这时找外婆要零用钱最有效。她从口袋里抽出一块两块,打发我去别处玩,我得了“令”便撒腿跑走,买块“菜头饼”边啃边玩,好生快活!而那戏台上的戏声,就一直绕在耳朵里,一直绕啊绕,绕到我长大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也十分挂念故乡的溪流。
木兰溪贯穿整座城。我们村外邻着木兰溪,我常带一本书,从家沿着坝跑向木兰溪沿岸。溪边是比人高的芦苇,枯黄的茎扭着纤细的腰,随风的方向倒去。溪面波光粼粼,偶尔有一叶轻舟,船夫大多是老头,划着桨悠悠荡过。对面就是城市,万家灯火倒映着溪面。摘支芦苇花,偎在脸上,细软细软的,我猛打一个喷嚏,才恋恋不舍地丢入溪中,泛起一圈圈涟漪。当月光稀疏地和在溪中,我便携一身月光归家了。
这时,我才明白为何会如此眷恋,我所眷挂的仅仅是故乡的美食、戏台和木兰溪吗?恐怕不止吧。我想,我之所以如此挂念它,是源于中国人本身强烈的故土情结,更是因为这些美食、戏台、木兰溪,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莆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