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
本报讯(实习记者 若谷)刘红丽5箱馓子,王魁3箱馓子、1箱麻花,赵彬10箱馓子、6箱麻花……1月26日上午,在土左旗察素齐镇把什路口东的“二东蒙古馓子店”内,刘俊英一边翻看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一边记录着。
“这几天有不少外地顾客加我微信,全是订馓子的,你看这北京的、海南的,我得赶紧记下来,不要忙得搞错了。”刘俊英说。
记录间,前来店里订购馓子的顾客络绎不绝,询问声不断。“给我拿两件馓子,一件麻花,钱转过去啦。”“还有糖枣没啦?给我拿5袋。”
“好嘞,都有,都有,你们跟我来库房拿一下。”刘俊英连忙回复着。
“她家馓子特别好吃,我每年都来买,你看她家这酥酥脆脆的,和外面卖的不一样,而且越放越脆,这可是传统老手艺才能做出来的味道,每年过年就盼着这一口呢!”顾客云丽丽说。
刘俊英一家做馓子有些年头了,手艺在察素齐镇远近闻名。2006年,凭借着多年的手艺和独特的口味,刘俊英和丈夫开起了店铺、注册了公司,专门干起了馓子的加工和销售。每逢新春佳节之时,这些金灿灿的馓子便成为本地和外地顾客人人喜欢的传统食品,每天都供不应求。
“2018年我们被列为自治区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的就是手艺‘出圈’。除此之外,我们做馓子用的都是最好的原材料,这几年我们还新出了牛奶蜂蜜麻花,是用纯牛奶和的面,不加一滴水,现代人对吃越来越讲究,我们也得与时俱进,这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可不能马虎,你们跟我到后面工厂看一看就知道了。”
走进店面后面的馓子加工工厂,几位工人师傅忙得不亦乐乎。和面、醒面、磨面、煎炸……一会儿工夫,雪白的面团就在师傅们手中变成了色泽金黄的馓子,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纯手工做的馓子就是好吃些,就是搓的时候特别费劲,是个技术活儿,还有炸的时候火候要掌握得非常好,否则炸过了就没那么好吃了。我这个手艺都快20年了。”孙国柱是店里的馓子师傅,凭着多年的手艺,一到腊月就成了“二东蒙古馓子店”的骨干员工。“我夏天做装修,冬天工程少了就来这里做馓子,每天还能有300元的收入补贴家用,虽然辛苦,但我乐在其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的孙国柱顾不上休息,马上炸起第二锅来。
刘俊英告诉记者,像孙国柱一样的手工师傅,店里现在有11位。随着年关的临近,每天接到的订单会比平时多出来不少,但不论多少,她都会尽心应允下来,“年前忙是忙,但都是老客户,回了谁的单子都不合适,一锅一锅慢慢做。”
“做手艺其实讲求的就是一个口碑,过去日子苦,吃馓子是解馋,现在日子好了,再吃就是回味,坚持了几代人的纯手工传统手艺,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家乡馓子,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说话间,刘俊英旁边的案板上,已经炸制好的个个色泽金黄、形如盘丝的馓子,一捆捆整齐叠放着,越叠越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