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因为有定位以及一键禁用的功能,颇受家长欢迎。然而,随着手表配置和价格的双重升级,它似乎正在背离初衷,从方便通话,到成为小学生社交新宠。小学生花大量时间在电话手表上,而手表内设置的知识闯关,让孩子逐步沉迷其中。
专家认为答对问题,通关,本质上是一种容易获得的快乐,“这种机制本质上和游戏没什么不同。”而孩子对这一社交新宠的依赖也让家长们感受到了焦虑。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也展开了讨论。
产品功能不可过度延展
本报评论员 陈江:手表“碰一碰”,两个孩子就能加为好友。“小天才”作为产品,确实挺天才。原来儿童手表的定位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家长想知道“孩子在哪儿”。现在,儿童的社交需求就这样被挖掘出来,而定位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功能而已。
加为好友后,孩子们可以通过手表的微聊软件聊天,发朋友圈、相互点赞、刷步数、在线支付、视频通话等,简直就是一个儿童版的微信,兼具“社交”“娱乐”“学习”等多重属性。
如今,手表已不再是手表,社交牢牢地“网”住了儿童。就像报道所说,孩子玩个不停,以致电子产品成瘾。原先父母只想盯紧孩子,而“小天才”却让他们不断沉迷,父母如坐针毡。
事实上,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有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家面向未成年人的企业,“小天才”是不是可以考虑精简功能,不在娱乐和社交设置上过度延展?毕竟,企业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在涉及未成年人问题上,还需多些谨慎和克制为好。
适当接纳孩子社交需求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社交的需求,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单独一户,不像以前的孩子可以走街串巷,互相串门,不缺玩伴。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社交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孩子会把网络社交作为跟同伴沟通的语言,通过它产生话题、交朋友。这是孩子们的天性。
父母指责孩子沉迷于网络社交,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自己不也是整天抱着手机,和人聊天、玩游戏、购物吗?所以,成年人应从儿童权利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网络社交,要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有一种接纳的心态。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脱离网络,会让孩子跟时代出现割裂。
当然,接纳并不意味着放纵。对待电子产品,父母就要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养成好习惯,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什么条件环境可以玩?另外,家长要转变态度,走近孩子,陪伴孩子,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防孩子沉迷需双方配合
本报评论员 高路:孩子养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心理,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成因,但相对而言,交际圈、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那些课余生活更丰富一点,学习更专注一点,自制能力更强一点的孩子,显然不容易被电子产品吸引。
将孩子从游戏的世界里带出来,需要你用别的东西去填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要从这一点入手多想办法。杭州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一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相应的社团里,孩子既能交到新朋友,又能学会新本领,不亦乐乎。
学校里因为有老师管着,情况要好很多,值得关注的还是回家以后的时间。从放学回家到就寝的若干个小时,完全可以安排得更充实一些,带他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自己选一项运动或选一件乐器。孩子忙起来,自然就无暇顾及电子产品了。
言传还需身教,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用心去营造。父母自己整天捧着个手机,教育孩子难免底气不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3 18:46: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