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气温忽上忽下 提防脑血管病来袭
做好“三个层次” 远离疾病发生

随着气温的下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2月27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从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来收治的脑梗、脑出血患者明显增多。对此,该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寒冷季节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慢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按时服药,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为何冬季易发脑血管疾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也很大。”李莉介绍,有研究表明,气温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为: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某一临界温度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或升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可见,气温急剧变化与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气温突然上升或下降时。
人的正常体温是通过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流速减慢,容易形成小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同时,在寒冷刺激下,人体内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诱发脑梗。此外,随着气温骤降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易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有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复发的概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3倍。“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均较差,而且对于已有脑血管疾病潜在风险的老年人,其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以及各种脏器功能减退,对气候骤变的耐受性更差,极易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加重与恶化。”李莉提醒。
▶不同人群要注意“三个层次”
那么人们具体该如何进行预防呢?李莉介绍,针对不同人群,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健身防病。这是针对所谓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身体健康的人群要做的。这个层次的重点是生活干预,具体来说:第一,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第二,注意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食物,戒烟限酒。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常吃新鲜蔬菜,多食含植物蛋白丰富的食物,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第三,情绪的波动也是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大喜大悲尤不可取。第四,经常体检。至少入冬前要体检一次,有问题早干预调整。
第二个层次是一级预防。这一层次的人群是指具有危险因素但没有证据证明罹患脑血管疾病的人。主要是指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人。这类人群怎么预防呢?一句话概括:控制原发病+阿司匹林。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人群要将监测指标控制在合理水平内。
第三个层次是二级预防。这一层次是对已经确认罹患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进行预防,预防疾病的再发。具体措施包括:首先要涵盖第一、第二层次所有措施;其次是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体重;第三是药物预防。有两类重要的药物是必须使用的:抗板药和调脂药物。抗板药常用的是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调脂药物如果没有禁忌症,主张使用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等;第四要经常与医生联系,药物的使用与调整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切勿擅自停药、改药。
特别提醒人们,一旦发生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视力下降、失明,突发头痛、眩晕等情况,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6小时内可进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禹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