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940号公告,正式将巢湖鸭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这是安徽省目前唯一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地方鸭品种,也是继皖西白鹅后本省第二个享有“国保”级别保护的水禽品种。此举标志着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禽种保护工作进入全新阶段,为本土农业品牌振兴与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信心。

巢湖鸭
底蕴深厚的地方名片
巢湖鸭,俗称巢湖麻鸭,原产于合肥市庐江县、巢湖市一带,是以庐江县为中心产区的中型蛋肉兼用型地方鸭种。其体型外貌独特,具备耐粗饲、抗逆性强、生产性能优异等特点。巢湖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庐州烤鸭”“无为熏鸭”等传统名肴的核心原料,历史上曾远销沪宁等地,享有盛誉,极具保护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
据史料记载,巢湖鸭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曾先后被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等重要志书,并于2009年起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此次成功晋级“国保”,是其保护价值的国家级认证。
从濒危到复兴的保护之路
受外来鸭种冲击等因素影响,巢湖鸭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滑,从1982年的约500万只锐减至2021年的11.5万只,保护形势严峻。
面对挑战,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发力,通过建设省级保种场、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公司+农户”模式等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种群衰退趋势。保护工作的“火炬”历经传承,特别是2020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推动下,位于庐江县泥河镇的安徽省沙湖牧业有限公司接棒成为核心保种单位,使保护工作步入专业化、规模化轨道。
“从‘省级’到‘国家级’,这是对我们几十年坚守的最高认可。看到种群从千余只恢复到全县约13万只,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庐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科技赋能引领产业新生
在沙湖牧业的保种场内,传统的养鸭模式已悄然变革。鸭群住进了配备智能饲喂、环境自动调控、体重动态监控的“数字公寓”。通过智慧大数据平台,技术人员可实现远程精准管理,显著提升了保种与养殖效率。
“通过对保种场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了对鸭群生长环境的全流程精准管控。”企业负责人许章四介绍。目前,该场核心保种群存栏种鸭880只,建立了80个家系,选育后备种鸭约5000只。
线下科学养殖,线上拓展销路。企业注册了“庐州沙湖”等品牌,开发出咸鸭蛋、咸鸭、鸭蛋挂面等系列产品,并借助直播电商,将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今年仅鸭苗就销售了50多万只。”线上直播正让这一乡土品牌走向更广阔天地。
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共富
巢湖鸭的保护与复兴,离不开“科技智囊”的支撑。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联合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为保种选育提供全程技术护航。
产业的兴旺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沙湖牧业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400余户农户从事巢湖鸭养殖,形成了从保种、孵化、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企业固定用工10多人,高峰期能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
在保种场工作的八里村村民许付笑着说:“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收入稳定,还能学到科学的养殖技术,挺好!”一度式微的巢湖鸭,正重新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凤凰”。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程定文 刘文红
编辑 陶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