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荆门日报
□李娟
至于文学的专业教育,我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专业教育,但是我也有(对)自己文学上的训练: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我开始也是写不好的,但是慢慢的,越写越好。
1
写作不要担心受制于经验。靠素材写作,就好像把一棵树打成一堆漂亮的家具,家具打完了,树也没了。而我的写作,是呵护一棵树的成长,使之最终形成一片森林。这是我的野心,也是我的乐趣。
对我来说,写作是慢慢地添砖加瓦,让一个东西显示出它的面貌。
世上很多东西都是很茫然、不可把控的,否则也没必要写作了。
我能做的就是盲人摸象一样地去触及它、拼凑它。
我没有想过像别人那样,在写作上要有突破和跨越,一定要让人看到你在不同领域的聪明劲儿。
2
我的文字载体来自于读者。我的文字体裁,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我自己主动的选择,而是来自读者,来自评论家们的分类。
我之所以被纳入这个范畴,大约是因为自己的文字都是围绕个人生活和个人视角而展开的,都是真实经历。
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之所以这么写,只不过是因为这种方式恰好能,并且足够满足自己表达的需要。至少目前如此。
3
和读者保持距离,保持写作的独立。自我表达的目的应该就是渴望回应吧!我也渴望回应,渴望被认同,渴望得到共鸣,也渴望能够打开陌生的眼睛,开启坚硬的心灵。至于影响和改变,那是别人的命运。我不会主动在写作中暗示这些。最开始我和别的作家一样,也是写信往杂志社投稿,大多遭退稿,但并不灰心。直到离开校园后,得到一些机缘,遇到一些非常好的编辑,才得以发表。但发表量很小。再后来,二十出头的时候,开始在网络的一些文学论坛活动,在网友们的互相推荐下,才开始大量发表作品,并在一些报纸上开设专栏。
想来想去,自己十多年前,尚寂寂无名的时候,好像从来不曾在写作方面灰心过。大约因为,哪怕得不到发表,哪怕自己的文字收获的读者很少很少,但仍然总是被认同,被用力夸奖。于是我的自信从不曾得到过真正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无比幸运。而现在,我的文字越走越远,收获的友谊与赞美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性格原因,我总是和读者保持距离,保持写作的独立。
4
写谁就去体谅和了解他。所谓的纯真,大家理解为简单的人吧,写作它本身就是一个把矛盾和复杂慢慢地解开的一种行为,这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无论写谁,只要你尝试去体谅他、了解他,我觉得就会很顺利。哪怕是你讨厌的人,你一旦理解他,就会顺利很多,一定需要很多耐心,而且还真的需要忍耐,很多很多的忍耐。但是总有一些人天生天然会触动你、吸引你。
5
我开始也是写不好的,但是慢慢的,越写越好。我的教育经历其实也是个很正常的教育经历。我之所以不上大学是因为不太适合我,以及(我)不适应校园的学习。不是学校不好,是我(个人)不适合,所以我退学/辍学也不觉得可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件很严重的事情。至于文学的专业教育,我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专业教育,但是我也有(对)自己文学上的训练: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
我开始也是写不好的,但是慢慢地,越写越好。我很少一气呵成,通常修改的部分很多。不顺畅的句子,不准确的表达,不稳定的结构,以及拖沓的节奏、轻浮的态度……很多时候,改到最后,已经远离甚至背离最初的想法。我觉得这种过程很享受,好像缓慢耐心地令一件美丽的事物水落石出。
编者注: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中国当代作家。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本文摘编自《李娟散文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3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