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商业银行网点加速退出,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累计有2677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门停业,比2024年全年2533家退出的商业银行网点总数还多144家。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加速收缩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种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减少,而是金融服务形态的深度重构。
上半年2677家银行网点关停
“在这里住了一年多,都没留意这边还有一家银行。”7月13日上午,看到小区门口商业街上一则停业公告,家住栖霞区南大和园的黄先生自言自语地嘀咕,“等发现时,却已经关门了。”
记者注意到,在这则《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关于平安银行南京南大和园社区支行终止营业的公告》上,描述了如下关键信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该社区支行将于2025年7月2日终止营业,相关业务转由该行南京栖霞支行和南京城东支行承接。
公告上同步列明了上述两家支行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公告的落款时间是2025年6月27日。
“现在用手机支付,都不用取现金。买理财或转账汇款,手机银行App也能搞定,很方便,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进银行办业务了。”黄先生告诉记者,这家银行停业也在情理之中,“身边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银行网点运营成本也不小。”
正如黄先生所说,平安银行南京南大和园社区支行的终止营业,是全国范围内商业银行网点加速退出的一个缩影。
当天,记者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梳理发现,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日期为准,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范围内关停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共有2677家,覆盖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和外资银行。其中,农商行退出网点最多,在2000家左右。
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2024年全年,全国共有2533家商业银行网点宣告停业。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网点的“消失”总数已超过去年全年总数。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与商业银行网点加速退出相印证的,是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的显著攀升。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2626.80万亿元。此前一年的报告里,这个数字是2363.82万亿元。仅一年之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就有11.13%的增幅。
“当前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加速收缩,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出银行业态的深刻变革。”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陆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经营效益是商业银行网点退出的首要因素。“传统银行网点面临严重的成本收益失衡问题,单个网点年运营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柜面业务量的普遍下降,有的网点同比下降70%以上。”
金融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是加速商业银行网点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陆岷峰表示,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服务的推进,目前90%以上的个人金融业务和绝大多数对公业务均可通过线上渠道完成,客户离柜率已超过90%。“可以预见,未来商业银行网点将向多功能服务综合体转型,通过嵌入越来越丰富的政务、民生等场景服务,共同构建更加高效、普惠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物理网点做“减法”,科技赋能做“加法”
线下商业银行网点的加速关停,是否意味着实体银行网点可以被取代?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必然的结构性调整。”陆岷峰进一步解释,从商业银行业务特性来看,企业开户、跨境结算等复杂业务仍需面签核验,监管要求的“双录”理财销售线上转化率占比也还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大额对公贷款仍离不开线下尽调,这也体现了技术替代的局限性。“此外,对于农村地区、高龄群体来说,物理网点在普惠金融中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事实上,银行在对物理网点数量做‘减法’的同时,也在金融科技赋能方面做‘加法’布局。”尊彩黄金产业研究院院长吴龙也表示,为了确保金融服务质量,商业银行正在构建多维保障体系。“比如,智能风控技术的应用使欺诈识别准确率创下行业新高;5G+AR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协同能显著提升复杂业务处理效率等。因而我们能看到,智能化程度高的商业银行,尽管网点在精简,但客户满意度指标却能创下新高。”
在吴龙看来,商业银行正在构建一种更高效、更具包容性的服务范式,其核心是以数字化能力的“加法”有效弥补物理渠道的“减法”,最终实现金融服务质效的系统性提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