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夏至的暖阳里,62岁的潘奶奶轻轻触碰耳后的人工耳蜗外机,孙子的欢笑声、窗外的鸟鸣声如清泉般涌入耳畔。谁能想到,一个月前,她还深陷左耳流脓、听力骤减的痛苦,诊断书上“双耳胆脂瘤、双侧极重度耳聋”的结论,几乎宣判了她与声音世界的诀别。在贵黔国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学渊教授团队成功为她植入左耳人工耳蜗,不仅清除病灶,更让她在花甲之年重获“新声”。
这是第五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后,贵黔医院完成的第3例人工耳蜗手术。开业近6年来,截止目前,贵黔医院已完成了三百余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如今,人工耳蜗单套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达75%。自7月1日起,部分耗材纳入贵州医保,政策利好与精湛医术携手,为听障患者铺就“有声未来”。
为患者实施手术
二十年深耕,突破技术壁垒
在贵黔医院的手术台上,张学渊教授手持电极阵列,精准植入患者耳蜗。这一不足5毫米的电子装置,承载着中国听力医学三十年的突破历程。
20世纪80年代,多通道人工耳蜗问世,为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曙光。1995年,国内首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成功。2002年,张学渊教授已站在该领域前沿。那时,人工耳蜗价格高昂,单侧植入费用高达20-30万元,让无数家庭望而却步,听障儿童康复之路艰难。
2009年,国家启动“贫困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彼时,因贵州缺乏专业医疗团队,许多患儿远赴重庆西南医院,在张学渊教授处接受手术。目睹患儿家庭的艰辛,张学渊教授决心在贵州建立高水平耳鼻咽喉专科。2019年,他来到贵黔医院,开启西南地区人工耳蜗技术普及新篇章。
病区环境
多学科协作,奏响生命乐章
走进贵黔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际顶尖的耳内镜系统、听力诊断设备与术中神经监测仪,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筑牢根基。科室筹建时,张学渊教授以3000万元打造国际化诊疗体系,构建起影像诊断、术中监测、术后评估一体化系统,为手术精准导航。
人工耳蜗植入是多学科协同的“战役”。张学渊教授牵头构建MDT多学科会诊体系,手术方案制定时,听力学家同步规划康复图谱,语言治疗师定制训练方案,心理专家关注情绪变化。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全周期精准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听觉重生”方案。
为患者做筛查
“听见世界,是最基本的人权。”带着这份信念,2020年,贵黔医院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约,成为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定点手术医院,承担起从筛查、手术到调机、评估的全流程责任。此外,团队主动下沉基层,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公益筛查,将希望送到患者家门口。
在张学渊教授带领下,科室已成功完成300余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年龄从8个月婴儿到75岁老者,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显著。
授牌“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国家定点手术医院”
薪火相传,守护“声”生不息
面对耳蜗骨化等疑难病例,张学渊教授从不退缩。一次,外地医院求助,他刚下手术台便奔赴现场。在显微镜下,他如“管道修复师”,避开神经血管,成功为患者植入电极,打通“声音通道”。
“我从不拒绝病人,接下手术就要全力以赴。”这份承诺源于他“双轮驱动”的理念:持续学习与敬畏职业。即便已是行业权威,他仍坚持每日1—2小时专业阅读,术前反复模拟演练,力求万无一失。
设备仪器
张学渊教授深知,医学传承方能惠及更多患者。他构建系统化培养机制,每周组织理论学习,传授读书方法;以复杂案例讨论会为“练兵场”,培养年轻医生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手术台上,他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将仁术与仁心代代相传。
从技术突破到普惠大众,从单人奋战到团队接力,贵黔医院在人工耳蜗领域不断前行。在政策支持与医者努力下,越来越多听障患者将走出“无声世界”,拥抱“有声未来” 。
通讯员 吴正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艳
编辑 汪盈平
二审 龙艳
三审 杨国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4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