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白手起家的帝王,“朕本淮右布衣”,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他对于治理国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而分藩制度作为明朝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定有其独特的设置原因。
笔者认为,朱元璋实行分藩,有“御北”“仿古”“藩屏”三个方面的原因。
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统治集团的腐朽矛盾,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被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推翻,元朝灭亡。
元朝灭亡后,原蒙古宗室退守蒙古高原,所建立的政权,由于在北方,故称“北元”。即“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亡也。”
当时的蒙古势力,依旧十分强大,“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北元势力割据北方,势力依旧根深蒂固,依然不失为明朝的一大威胁。
朱元璋曾说“自古及今,胡为中国患久矣。历代守边之要。未尝不以先谋为急。
故朕于北鄙之虑,忧加慎密”,也有廷臣指出“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而夷狄之害,北虏为最。”在洪武十八年,大学士宋讷上《守边策》:“今海内既安,蛮夷奉贡,惟沙漠未遵声教。若置之弗治,恐岁久滋患,边围卒荒。若穷追远击,恐士马疲费,馈饷艰难。”从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内部从皇帝到官员,无不以蒙古为心腹大患。
一些封建史家在谈及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时,也认为北方蒙古入侵是一大原因。
如王鸿绪就曾说:“盖由建都应天,去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
于是,洪武三年,“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棡晋王,棣燕王……”(将后几次分封的史料加上)洪武二十五年诸王入朝时,朱元璋谕令他们“常岁训将练兵,周视封疆,造军器务要精坚堪用,庶使奸邪难以口舌惑听。”其后亦有明臣说:“封建诸王,然揣圣意,凡以护中国而屏四夷也。”在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曾多次直接向诸王传谕军事指令,要求其从事备边活动。
如洪武三十年四月,敕谕晋王、燕王备边十策;同年五月,敕晋、燕、代、辽、宁、谷六王勤兵备边。
甚至在朱元璋死之前的两个月,即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他仍敕谕燕王,强调北方边防的重要,北方边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镇分封”,使诸王抵御北方故元势力,是朱元璋分封的最重要原因。
朱元璋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至极也”,观其出身确实“寒微至极”,连埋葬自己父母的土地都是好心人施舍的,但以此起点坐上帝位,纵贯整个中国历史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
《明史》中说“西汉以后未所有也”,可见只有汉高祖刘邦能够与之相比,两人都是来自社会底层。
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朱元璋本人亦或者手下的谋士臣子,都经常将其比作“汉高”,所以在起兵后,为了政权合法性,朱元璋都在隐隐的像汉高祖靠拢。
《廿二史札记》中有一章标题即为《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故而“分封子弟于各省,以建屏藩,即汉初分王子弟…”,可见明初分封即有仿照汉高祖刘邦的意味在其中。
朱元璋曾说“朕封诸子,颇殊古道”,与其说是“仿古”,不如说其更明显的意图在于“以古为鉴”。
明初分封“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有学者指出”明初分封制度继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二者皆以地方军事权为核心。
但明朝在元、明之际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华夷之辨"的社会思潮之下,回避制度建设与元朝的关系,从而将分封制度的渊源追溯至西周,并附会汉制,以加强其正统性与合法性。
也有说是借鉴宋朝“以宋为惩,内域削弱,边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闰位。于是大封诸子”由此可见,明初实行分封有“仿”。
但更多的是对其的借鉴,综合以当时的背景,创造出最符合维持统治的制度内容,批以“外壳”,成就了明朝独特的分封系统。
自西周始创分封,其最主要的目的即为“藩屏中央”,以后历朝历代分封制度这一目的皆贯穿其中。
明朝亦如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第一次大规模分封时,《拟封建诸王诏》中说:“众建诸藩,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
此中“藩屏国家”的意思不言而喻。
其后朱元璋自己也表示分封诸王在于“分茅胙土,藩屏国家”,结合朱元璋大肆屠杀元功宿将,可见他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与臣下的信任危机中。
只好将国家托付至儿子们手中,与汉高祖刘邦简直如出一辙。
朱棣起兵时,便篡改祖训以作为自己起兵的理由。
虽然经由朱棣篡改,但朱元璋本意便是想在中央危难之际,倚靠地方藩王保护王朝,正是“藩屏”之意。
甚至明王朝大肆削藩,藩府逐渐失去军事意义之后,中央朝廷仍然以“藩屏”作为藩府的职责,“沈王佶焞奏:欲同陵川等王诣……上以藩屏任重,复书止其行”,说明藩屏一直是明朝施行分封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朝末年,各地叛乱四起之时,虽然经由两百多年的削弱与分化,但是在各地的宗藩仍然是明王朝在地方可以依仗的最强力量,足以体现分封宗藩的意义所在。
甚至在明朝被灭亡之后,南明所苟延残喘的几个政权几乎都是由末代藩王所建立,虽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但其中藩王能够保卫中央政权的意义不言而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