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继“遇到美的事物只会说‘绝了’”后,“提笔忘字”成了当下网友的又一痛点。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吧?相信大多数人写字时,脑海里是能泛起它们模糊的容颜的……似曾相识,奈何就是想不起来具体的样子。
这种现象,称之为“失写症”。越来越多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需要引起重视。
1 “失写症”有哪些表现形式?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尽管和一些字频频照面,十分熟识,但到了落笔的时候却拿不准了,就像隔着一层纱帐,不能清晰、准确地写下真实的字形。
2.“敲字如飞,下笔滞涩”
想到一个字,第一反应是它的拼音,而非笔画。这导致许多人在电脑上可以凭借拼音输入法行文万里,在纸面上却“笔笔心虚,犹豫不定”,半天写不出几行字。
3.“张冠李戴,错字连篇”
到底是——“出其不意”还是“出奇不意”“迫不及待”还是“迫不急待”“凑合”还是“凑和”?
忘字时,不少人索性找个字形或发音相近的代替,甚至有意写得潦草,蒙混过关。时间久了,不会写的依旧不会,会写的经扰乱后也拿不准了。
2 “失写症”是怎么造成的?
1.“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
网络时代,在高效快捷的输入模式下,键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笔”。通过智能提示和大致印象,就能“流畅无碍地打字”,而无暇也无需掌握汉字的准确结构。
书写的时间和机会被严重压缩,而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汉字是需要通过不断复写才能加深印象的。
2.“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许多汉字,人们是靠机械地“死背硬记”,而未探索一撇一捺背后的文化趣味。要知道,汉字是一套充满魅力的符号系统,字形和字音、字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它的结构特征,不至于轻易忘记。
怎样才算认识了一个“字”,流沙河先生写道:“看见一个字,能够写出字形,读出字音,解释字义,还得要知道这个字在古代是怎么样写、古音是怎样的、后来怎样变化的、本意是什么,这样才算真正认识了一个字。”
3.“网络梗”对文字规范的侵入。
网络语言表达过于追求“网感”,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如:“blx”是玻璃心的缩写,“夺笋”代替“多损”等,难免会干扰人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同时,当人们越发依赖搞笑轻便的网络用词时,对汉字本身的敬畏也会随之丢失了耐心。
3 面对“失写症”,能做些什么?
有人会说,在讲究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手写文字低效且耗费心力,不会写也不产生什么严重影响。但是,提笔写字真的不重要了吗?
汉字书法,是中国人创造的抽象艺术,也是人类最富想象力的艺术门类之一。任由“失写症”蔓延,无疑会带来“人们对汉字的疏离、对母语的淡漠、对汉字文化的失忆,从而导致汉字的文化功能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
面对“失写症”,我们可以“对症下药”。
1.不能“握着鼠标”而忘了“拿起笔杆”。
多给自己用笔的时间,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记一些琐碎的感悟,在一笔一画中,体悟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和用意,这是任何快捷的输入法不可比拟的。
2.不妨多看汉字文化类宝藏节目。
如评分很高、被网友不断催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字”从遇见你》等,你会惊叹,汉字原来这么有趣!当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文字化身为一个个手舞足蹈、憨态可掬的小人儿向你跑来,你能忍住不靠近它吗?
3.多创新汉字的展示渠道,鼓励更多的人关注汉字的文化价值。
如陕西师范大学17年来坚持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带有温度的手写体配上汉泥封印,尽显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骨,可谓“上新”更“走心”。
4.永葆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汉字是我们的根之所系,余光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要守住汉字,守住这片土,不让祖传之宝消逝,也要拓出新天地,让汉字走向未来,永世流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