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通讯员 富慧琴 朱晨晨 郭建峰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夕阳红”,美好的夕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随着“可移动的家”,去体验退休后的自由生活;他们是同学也是舞伴,一起舞出健康的生活;他们亦师亦友,用手中的小刻刀在竹片上,镌刻岁月的永恒……
跟随“移动的家”去“流浪”
郑犇今年74岁,他和郦莉退休前都是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的员工,因为都喜欢旅游,退休后,他们就怀揣着亲近大自然的热忱和喜悦,购置了一台高顶商旅面包车,开始了属于他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两年,随着露营风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自驾游,感受一番与日常不同的天地。而郑犇夫妇的旅程从2009年就开启了,目前,他们总行程达30余万公里,饱览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大好河山,从东海之滨到西部的新疆霍尔果斯,从南端的海南三亚到最北面的黑龙江北极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车内我们自己进行了改造,把前面两把椅子的椅背放下来,就形成了两张床,车上有卡式炉,吃就没问题了。我们去旅行吃睡都在车上,这就是我们可移动的家。”郑犇向记者介绍说。
现在的年轻人会把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作“casa to go”,而这舒适又安全又温馨的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于这对禾城老夫妻而言,就是一个“可移动的家”。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着它去户外旅行,上雪山下河谷,踏访旷野,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间,探索无尽广袤的天地,发现掩藏在林荫之下的自然物语。
14年间,有国家编号的高速公路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最长的一次自驾出游总共花了50天时间。夫妻两人到过全国几乎所有省(区、市),也曾在荷兰、比利时自驾游,他们把所走过的线路、出行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等收集整理成册——《我们自驾游》,供身边同样喜欢旅行的亲朋好友参考,书籍印发后深受大家喜爱。
“这些年,因为一直在路上,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像公路建设、厕所革命、高速服务区建设等都太让人惊喜,中国是跑不完的,我们还会一直在路上。”郑犇说。
“人生不要有定式,不要为自己设限。”夫妻俩一直强调,生活应当有多种可能。诚然,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只是丰盈人生的一种方式,而那些人迹罕至的风景,自有它的美妙。
这个“遇到了沙漠和雪山,找到了星空和浪漫”的“可移动的家”,开往下一站还将遇见更多的惊喜。“今年夏天,我们从嘉兴出发,沿着大运河走,现在更喜欢走一些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线路。接下去,我们打算把浙江省所有三星级景区村都走遍,打卡全国最美高速公路服务区,再去我们俩都非常爱的云南和贵州转转。”
共舞曼妙人生
今年76岁的姚建民和73岁的沈利英是夫妻,是舞伴,也是海盐老年大学拉丁舞班的同学。说起这些年一起“舞动生活”的故事,两位老人不无感慨:“舞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大的改变!这几年,总有人这样说,‘如果看背影,你们俩顶多就40多岁’,这得益于长期坚持习舞。”
2008年,退休后的姚建民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报名海盐老年大学学习广场舞,“当时还没有交谊舞班,我就报了广场舞班,我记得那时我是班上唯一一位男同志。”差不多学了两年时间,老年大学开设了交谊舞班,他就成为了该班的首批学员。
“见我的老伴学习舞蹈后,身板挺了,人更精神了,我也要求报名学习交谊舞。”沈利英说,就这样他们成了同学和舞伴。
桑榆不晚,两人在学习舞蹈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继学习交谊舞后,又成了老年大学拉丁舞班的首批学员,姚建民还担任了拉丁舞班的班长。他们更是在古稀之年开始学习起了摩登舞,“跳舞真是会让人着迷,我在72岁那年带着老伴一起开始学摩登舞,并且是每周一次专门从海盐赶到嘉兴去学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快3年。”姚建民说。
夫妻俩经常到上海、嘉兴、湖州等地参加舞蹈表演,更是老年大学表演节目时的常客。“跳舞的时光让我们感觉不老,不仅学习了技艺,让身姿变得更挺拔,也陶冶了情操,更是交到了不少好朋友。现在,我们通过跳舞认识的好友遍布各地,最远的有哈尔滨的朋友,是舞蹈让我们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我们很享受和热爱当下的时光!”姚建民说,他们会一直舞动精彩的夕阳生活。
在竹子上雕刻时光
今年77岁的叶瑜荪是“桐乡竹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竹刻生涯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说起。
“1965年,我作为知识青年下乡从桐乡石门镇来到河山镇,14年下乡的岁月,我接触过木雕,也萌生了对雕刻的兴趣。”1979年回城后,叶瑜荪到桐乡手工艺品服务部工作,开始接触竹刻。
“那时,在全国来说,也没有几个人搞竹刻的,我有幸结识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老师,他给我指明了竹刻艺术的前路,对我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叶瑜荪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借给他一本书,他回家看后全部抄写了下来,这本书就成为了他竹刻之路起航的“教科书”。
叶瑜荪爱上了竹刻,他从书中了解到,竹刻最好的竹子在天目山、安吉,于是,他就找当地的朋友帮忙去找合适的竹子,“竹子拿回来,进行加工处理后再开始刻,我自己的第一件竹刻作品,至今仍好好地保留着。”
叶瑜荪不断摸索、精进竹刻技艺,后来,还将丰子恺漫画题材加入到了自己的竹刻作品中。“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丰子恺题材竹刻作品受到了海内外业界、学界人士的喜爱,当然,这也离不开丰子恺先生女儿的倾力推介。”
说到爱人秋明玉,叶瑜荪说,他们既是夫妻,也是师徒。琴瑟和鸣,2005年,秋明玉被诊断罹患肿瘤,手术后一直心情低落,叶瑜荪几经尝试后,引导妻子欣赏丰子恺的漫画,并鼓励妻子一起学习竹刻。
刚开始,在滑溜溜的竹片上用坚硬的刻刀来“作画”,妻子感觉无从下手,因为刻刀根本不听使唤。叶瑜荪便耐心地进行指导,他手把手教学,慢慢地,秋明玉开始专注于竹刻,也全然忘记了病痛,身体得以渐渐康复。
秋明玉喜爱郑板桥的竹画,爱将他的作品“搬”上竹片,如今,她的竹刻技艺自成一体,也成为了桐乡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6月,夫妻两人的竹刻作品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在竹子上雕刻时光,老夫妻在一刻一划间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书写着他们的夕阳隽永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