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2023年上海市残疾人非遗作品展暨云南省残疾人非遗精品特邀展开幕。在这场上海市首次以残疾人作者为主角的非遗作品展中,也有来自嘉定残疾人的精巧手艺。其中,一幅长达3.2米的竹刻长卷作品《嘉定盛景》就令不少参观者啧啧称奇。
法华塔、孔庙、远香湖……在这幅竹刻作品中,采用留青竹刻的方式描摹了嘉定的经典地标性建筑,并配以1438字的《嘉定赋》全文。作品巨大的体量,使得创作者在前期设计排版过程中几易其稿。“因为《嘉定赋》书画作品字比较大,想要缩放到竹片上有一定难度,我们一起设计了很多遍才确定排版。”对于患有听力残疾的徐烨飞和钱文彬来说,前期商量沟通的过程实属不易。
将青皮铲去,露出竹子肌理,需要一定的力道,而在雕刻细节之处时,又需要敏锐的眼力和细腻的刀工。肢体残疾人罗国平手部本就受过伤,再加上每天准时来到位于州桥老街的“嘉定区阳光工坊残疾人非遗实训基地”(以下简称“阳光工坊”)推进作品,久而久之,手上被刻刀划伤已是家常便饭。
“到后期的时候,刻久了手还会抽筋。”但对于罗国平来说,竹刻带给他最大的魅力就是作品完成后的满足感。历时五个月,这幅由79块竹片组成的《嘉定盛景》终于成型,并在展览中与众多市民见面。“嘉定是个很美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竹刻这种方式来体现家乡特色,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爱上这里。”罗国平说。
成为竹刻手艺人十多年,他们坚持每天来到“阳光工坊”的二楼工作室。桌上的一盏灯、一块竹片、一把刻刀,共同构成了他们的竹刻世界。“我学竹刻差不多有十一年了,从竹刻中获得了很多乐趣,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徐烨飞告诉记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积淀,他已经成为课堂上的助教,帮助更多社会人士接触竹刻、了解非遗。
据了解,“阳光工坊”是嘉定区残联搭建的培训平台,通过鼓励、扶持残疾人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实现稳定就业并扶持居家创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项目已从简单培训升级为创新教学。“我们现在开展了很多的非遗体验课程,让他们用自己所学的本事去教社会人士竹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快速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艺,也能够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阳光工坊”项目负责人陈姣表示。
未来,“阳光工坊”还将协助学员参与线下售卖,从而有效调整自己的非遗作品方向,并在每月开设一次非遗技艺展示直播活动,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打响嘉定残疾人文化创意品牌。(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