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周紫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
摘要: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正深刻影响和重塑传统金融业务模式。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信贷、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普惠性和智能化水平。本文在剖析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转型、场景化经营、智能化运营和开放式创新四大业务模式变革路径,为传统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 传统金融 业务模式 支付结算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注入了新的动力。金融科技的兴起正在重塑金融业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业从传统的中介服务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综合化服务转变。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金融科技突破传统业务模式桎梏,推动业务模式变革,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已成为金融业变革发展重点议题。
一、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影响
(一)支付结算业务模式的变革
二维码支付、扫脸支付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支付方式的涌现,极大地提升了支付结算的便捷性和普及度。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捷、快速、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占领了移动支付市场,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业务构成了巨大冲击。传统支付结算业务依赖线下网点和人工操作,效率偏低、成本较高,在移动互联时代难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快捷支付需求。金融科技的发展促使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快移动支付通道和产品的建设,借助二维码、生物识别技术手段完善线上支付功能,改造传统的柜台支付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立体支付服务渠道,提升支付结算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推动支付结算业务模式向移动化、数字化、开放式的方向迈进。
(二)信贷业务模式的转型
大数据风控、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推动信贷业务从过度依赖抵押担保的传统模式向数据驱动、智能风控的方向演进。传统信贷业务以信贷人员主观判断为主,风险定价缺乏量化模型,贷后管理以人工处理为主,存在效率低下、风控不足的问题。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构建了全新的风控模型,通过分析海量交易数据,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数据,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授信与定价,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供应链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信贷服务嵌入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应收账款、存货等供应链资产作为风险缓释手段,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金融科技助推信贷业务加快向线上化、自动化转型,提升了信贷服务的覆盖面、精准度和风控水平。
(三)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创新
智能投顾(即机器人理财)、智能资产配置等金融科技应用重塑了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模式。传统财富管理业务以线下网点为主阵地,由投资顾问凭借主观经验、专业判断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投顾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投研能力有限,服务成本高,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通过深入挖掘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组合,并实现投后的动态优化调整[1]。智能投顾突破了传统财富管理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将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普惠化,降低了财富管理服务门槛,让更多普罗大众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资产配置服务。金融科技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向智能化、线上化转型,极大拓宽了财富管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二、金融科技驱动下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变革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
传统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业务基础和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金融科技手段,加快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业务运营从线下向线上迁移,从人工向自动化升级。在前台,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服务,打造功能丰富、体验流畅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渠道,将传统的柜台业务如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理财购买等向线上迁移,实现24小时不间断线上化金融服务,显著提升客户体验。在中台,金融机构要运用RPA等自动化技术,优化业务审批、风险控制、资金清算等核心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操作风险,提升业务运转效率。同时,积极探索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新兴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动中台业务处理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在后台,金融机构要加强数据治理,打通各业务条线的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为精准营销、产品创新、风险定价等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增值”的跨越。金融机构还要转变IT建设思路,建立敏捷开发机制,小步快跑开发创新产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组织架构从条线制向扁平化转变,优化业务流程,改革绩效考核,推动网点向智能化、综合化、轻型化转型,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是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变革的关键路径,有助于金融机构破除传统业务壁垒,重塑客户服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增强风险控制水平,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传统金融机构方能顺应数字经济浪潮,赢得发展新优势[2]。
(二)场景化经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万物皆可连接”的时代,单一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客户需要的是融入其工作、生活、消费等各类场景,提供情景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要顺应客户需求变化,从过往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主动布局生态,深度融入客户高频触达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场景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以消费场景为例,银行可以通过开放银行战略,与电商平台、商户等开展跨界合作,将支付、融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为客户提供“逛商场+付款+分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客户在购物时可无缝获得金融服务,极大提升了支付、融资的便捷性。再如出行场景,银行、保险、汽车金融公司可协同发力,围绕汽车生命周期提供组合金融服务。客户购车时,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购车贷款,银行提供车主信用卡;客户用车时,保险公司提供车险、意外险等保障;维修保养时,银行提供分期付款、代扣代缴等服务,形成“购车-用车-养车”的一站式汽车金融服务闭环。
要实现场景化经营,金融机构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客户行为轨迹,精准洞察客户痛点,实现360度客户画像,进而设计与客户高频场景高度匹配、“无缝嵌入”的产品服务组合,甚至根据客户的实时场景动态推送金融服务,为客户创造极致体验,场景化经营是顺应客户需求变革、提升客户体验的必由之路。
(三)智能化运营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驱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从粗放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业务处理、风险管理和营销服务,存在效率不高、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金融科技为金融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RPA等技术,改造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提高业务办理的自助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如开发智能客服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咨询服务,极大地减轻了人工座席的服务压力[3]。再如应用OCR、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申请资料的自动审核比对,提升业务审批效率。以智能风控为抓手,金融机构还可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动态评估、实时监测信用风险,开发全流程、系统化的智能风控体系,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智能化运营有助于金融机构降本增效、控风险、优服务,推动运营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型。
(四)开放式创新
开放银行已成为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传统金融机构往往采取封闭式、垂直式的业务模式,产品服务能力局限于自身,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平台经济时代,互联网平台凭借流量优势、数据优势,跨界进入金融领域,对传统金融形成了较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要突破业务边界,实现能力融合,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业务生态,通过开放API等技术接口,金融机构可以向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账户、支付、信贷、理财等数据和业务能力,嵌入合作伙伴的应用场景,实现多方共赢。金融机构还可吸纳互联网平台的流量资源、场景应用,借力合作伙伴的数据分析、风控等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4]。
三、结语
金融科技正在深刻重塑金融业态,引领金融服务模式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转型。支付结算、信贷、财富管理、保险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正面临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的多重冲击,亟须加快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传统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禀赋,把握金融科技发展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场景化经营、智能化运营、开放式创新的业务模式变革路径。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打造业务生态,重塑客户体验,传统金融机构方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推动金融业务模式变革仍任重而道远。这需要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在创新与风险的平衡中探索前行,推动形成开放、协同、普惠、可持续的金融生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沈奇.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影响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银行转型[J].金融客,2023(6):16-18,27.
[2]翟楷文,楚策.金融科技创新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影响[J].大众投资指南,2024(15):54-56.
[3]江洋.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24(24):47-49.
[4]冯皓琪,倪武帆,王文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0):63-65.
作者简介:
周紫桐,男,1992年生,汉族,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8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