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寒湿疫总论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3-18 11:0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仝小林

二十一、寒湿疫者,感染嗜寒湿之戾气为因。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的病因。如前文所述,戾气有戾嗜,或偏嗜于寒热燥湿之性,或偏嗜于脏腑经络之位,寒湿疫即是感染嗜寒湿之戾气而发的一类疫病。嗜寒湿之戾气,每于寒湿之环境下易于生存及活化,而寒湿之体质易被其感染,且染病后多向寒化发展。现代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最佳生存温度为9℃左右,具有大规模新冠感染社区传播的地区也大致分布在全年平均气温为5~11℃的北纬30°至北纬50°沿线,而且新冠发病虽无春夏秋冬之限,但有高峰寒热之差,冬季往往是高流行期,这些证据进一步证实了新冠病毒对寒湿环境的偏嗜。此外,新冠病毒嗜“寒”之属性,决定了它亦将亲嗜人体属“寒”之脏腑。人之最寒,太阴是也,包括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这亦与新冠病毒易侵犯呼吸系统的结论不谋而合。

关于寒湿疫的记载,古籍中虽未明言“寒湿疫”之名,但不乏有关寒湿疫的论述和记载,如《医学六要》中言道:“天久淫雨,湿令流行,民多寒疫。”《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言道:“寒疫多发于四五六七四个月。若天时晴少雨多,湿令大行,每多伤寒兼湿之证。”此处之“寒疫”及“伤寒兼湿之证”显然即为寒湿疫。另外,神术散、十神散、圣散子方、不换金正气散等古代经典抗疫名方,整方辛温芳香,功在散寒化湿、辟秽化浊,明显是为寒湿疫之治而拟定。

二十二、寒湿疫发病,恶寒发热,周身酸痛,乏力,咽干、痒、痛,咳嗽少痰,纳呆呕恶,便黏或泻。舌体淡胖有齿痕,暗淡或暗红,舌苔白厚腐腻或罩黄。脉滑或濡。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的初起症状。通过对新冠感染患者深入的临床观察,发现寒湿疫之初起多为寒湿束表、郁肺、碍脾的临床表现。因此,寒湿疫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等寒湿束表征象;二是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少痰等寒湿郁肺征象;三是乏力、纳呆、呕恶、便黏或腹泻等寒湿碍脾征象。舌苔白厚腐腻或罩黄、脉滑或濡是寒湿疫的代表性舌象、脉象,也是寒湿疫定性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十三、嗜寒湿之戾气,重浊黏腻,由口鼻而入,直驱膜原。膜原者,人体之膜系也,为戾伏之所,亦为三焦之通道,分消走泄之户枢。

条文解析:嗜寒湿之戾气,其以寒毒、湿毒相兼为患。寒为阴邪,最伤阳气。湿邪重浊,胶着黏腻;二者相伍,由口鼻而入侵机体,伏于膜原,蓄势而发。“膜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中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吴又可的《温疫论》对《内经》中膜原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延伸与创新,将其引入疫病体系,认为膜原是温疫发病的重要病位。自《温疫论》之后,医家对膜原理论多有发挥,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云:“膜原者,外近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虽然历代医家对膜原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但膜原位居半表半里的属性、与三焦紧密相关的属性、戾气易感易伏的属性,已成中医界的共识。膜原与三焦气机的输布运行密切相关,其既是外邪入侵机体内部的必由途径,亦是邪气潜伏体内的重要场所,更是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道。故在疫病范畴中,膜原被认为是戾气的潜伏之所和发病之所,是三焦通达表里的门户,亦是实施分消走泄治法的落脚点。

二十四、寒湿戾气,伏于膜原,至虚之处,乃戾发之所。戾气出表走里,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

条文解析:膜原广布周身,乃人体之网膜,三焦之通道。戾气由口鼻而入侵机体,留伏膜原,与正气相争而出入,故疫病多具有潜伏期。正邪相争,戾气从膜原而发,或向表传变,或向里传变,或表里同传,进而出现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重于里、里重于表等九种发病情况(吴又可膜原九传)。机体何处虚弱亏损或有伏邪,戾气便会向此处倾向性传变。如素有表寒,戾气便会倾向太阳经体表传变而发为寒湿束表证;素有肺卫伏热,戾气便会倾向肺卫之分传变而发为寒湿郁热证;素体脾胃虚寒,戾气便会倾向足太阴传变,发为寒湿碍脾证;素体阳明腑实,戾气便会倾向阳明传变而发为湿热内蕴证等,正所谓“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

二十五、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正气强盛,邪气尚微,外无显症,无症状感染者是也。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正气强盛,邪气尚微,邪难胜正,则潜伏膜原而不传变。此时阴阳尚调,气血仍和,故部分患者可无外显之症状,即为无症状感染者。但无症状外显并非无证可辨,注重舌脉,综合研判,可知疫病之性,如见舌质暗淡,舌苔厚腻,脉濡滑等,即为寒湿征象。

二十六、寒湿戾气,伏于膜原,邪气渐盛,正邪相激,或出三阳肺卫之表,或入肺脾太阴之里,或“表里分传”。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滋长蔓延,邪气渐盛,则正邪相激,内外传变。究其传变路径,寒湿戾气以膜原为基,因机体正气之强弱,循弱而攻。外传出表者,则走太阳、少阳、阳明、肺卫之部;内传入里者,则走太阴肺、脾二脏;若表里正气皆虚,亦可出现《温疫论》所言之“表里分传”的情况,即出表和入里同时发生。

二十七、寒湿戾气,若逢体质强健者,多外传出表,发为轻症。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寒湿戾气渐盛,可基于膜原而表里传变。若平素体质强健,正气强盛,则可逐邪出表,发为三阳表证或肺系卫分证,一般病情较轻,容易康复。

二十八、寒湿戾气,外传出表,或发于皮肤黏膜之表,或发于呼吸道黏膜之表,或发于消化道黏膜之表,浮越某经,即现某经之证。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入,由于湿毒的重浊黏腻之性,其可直驱下行而伏于肺底横膈之膜原。如上条所言,对于素体强健者,戾气可基于膜原而外传出表。笔者通过对大量新冠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其外传之径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皮肤黏膜之表、呼吸道黏膜之表、胃肠黏膜之表。戾气由膜原传于某经某部,扰动气血,便可发为某经某部之证,此时皆可从外而解。

出皮肤黏膜之表者,其症类似于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或发热,或无热,无汗,周身酸痛,骨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乏力等症,治以麻桂类方、神术散、荆防败毒散等。出呼吸道黏膜之表,其症类似于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口苦,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治以桑菊饮、银翘散、柴胡类方等。出胃肠黏膜之表,其症类似于胃肠型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或无热,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口渴,多兼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症,治以芎芷石膏汤、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

二十九、寒湿戾气,若逢体质羸弱者,多内传入里,发于太阴,阻滞“四焦”,易转重危。

条文解析:此条与所举第27条相对应。对于素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之人,感受寒湿戾气,正气本弱,更受戕伤,抗邪无力,戾气深入,内传脏腑。寒湿戾气以伤阳为主线,笔者通过对大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观察发现,寒湿戾气入里后主要损伤太阴的功能,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统摄血液。寒湿戾气损伤太阴,郁肺困脾,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进而表现出诸多肺脾相关的证候表现,如咳嗽、气喘、咳痰、纳差、腹泻等症。肺脾受损,痰瘀继生,上下弥漫,阻滞“四焦”。“四焦八系”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在传统三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功能和解剖结构的认识,将人体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包括顶焦神系、髓系,上焦心系、肺系,中焦肝系、胃系,下焦溲系、衍系。另外,戾气内传者,多为正虚邪盛之势,故一般病情进展迅速,易转危重。

三十、正邪交争,寒湿戾气衰,可暂伏不出。待其再盛,可“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重现先前之症。

条文解析:此条文重在介绍戾邪复燃、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是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膜原九传”中的三种传变方式,旨在强调疫病的反复发作。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正邪相争,邪气出表可见表证,邪气入里可见里证,邪气表里分传可致里外同病。机体感染寒湿戾气,正邪交争,若正盛邪弱,戾气可衰而潜伏,但待戾气再盛,可重现先前之证。如先前以表证起病,经治疗后表证暂解,若戾气未清,其可伺机而动,再次出表,此为“表而再表”。若先前以里证起病,经治疗后里证暂解,若戾气未清,可再见里证,此为“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同理,疫病先以表里同病的方式初起,偃旗息鼓一段时间后又以表里同病而发,重现先前之症。例如,有些患者在感染疫毒后,先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热退后又反复出现发热、恶寒之表证;或先出现胸闷、气促等里证,病缓后又有口渴、便秘等里证。这就是“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的典型例子。

三十一、寒湿戾气,嗜好寒湿之环境。故体质寒湿者,染疫之后,易转重症,缠绵难愈。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喜嗜寒湿之内外环境。此类环境既有利于嗜寒湿类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活化,亦有利于他们的繁衍复制,故素体寒湿之人,容易感受寒湿戾气。另外,寒湿之体,素体阳虚,内湿本盛,感染寒湿戾气,两寒相加,阳气难支,阳衰病进,易转重症,或缠绵难除,久病不愈,出现“长阳”,甚至“长新冠”的情况。

三十二、感冒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多并见,六淫为主导,可一汗而解,霍然痊愈。寒湿疫初病者,状若感冒而颇重,诸症多次第出现,戾气为主导,汗法可暂解表证,但易复发而继传;重症者,无热或低热,或热退五六日后,戾传入里,而见咳痰、喘憋、心悸等症。此寒湿疫之特征也,需先机而治,截断病势。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了寒湿疫与感冒在发病特征上的区别。感冒为病,多为六淫外束肌表、郁遏肺卫所致,常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几乎同时出现,用解表之法发汗祛邪,可以速愈。而寒湿疫作为一类疫病,其不同于外感六淫所致之时病,初病之时,虽亦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其发热、身痛、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是寒湿戾气由膜原向表里传变的结果,但正气抗邪有强弱,故邪发之处有先后,诸症常次第出现,波及某经方有某经之症。寒湿疫重症患者,由于素体阳虚,再遇寒毒,阳气虚衰,抗邪无力,故无热或低热,或热退五六日后,戾传入里,毒入太阴,而见咳痰、喘憋、极度疲乏等症。寒湿疫的发病特征不同于单纯六淫所致的普通外感病,治疗上要掌握先机,及早散寒化湿、开达膜原,针对寒湿戾气出表入里的路径,立足膜原,早期用药,分消走泄,清除疫毒,使得戾气不传,截断病情发展。

三十三、寒疫,汗透而脉静身凉。寒湿疫,汗出热退,寒祛大半,然湿邪未除,故咽痛、咳嗽等症次第出现。此所谓千寒易祛,一湿难除。

条文解析:寒毒戾气所致之寒疫,寒毒束表,发热无汗,用辛温解表之法,发汗散寒,可汗出邪去,脉静身凉而愈。寒湿疫,寒毒湿毒共同为患,若仅用辛温解表之法,寒邪虽可祛除大半,但湿邪仍存,故仅能部分取效。留伏膜原之湿毒,仍可循经外传,故汗后依然可以次第出现咽痛、咳嗽等症。故寒湿之治,还需寒湿并重,方能根除。

三十四、寒湿疫之治,要在开达膜原、燮理太阴、疏利三焦。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内伏膜原,待邪气渐盛,正邪相激,戾气可基于膜原而表里传变,故寒湿疫之治,以开达膜原为基础。戾气出表者,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配合诸经解散之法;入里者,则需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固护肺脾、燮理太阴。另外,发于手太阴肺者,关乎上焦,阻碍气道、血道,继而生湿、生热、生痰、生瘀;发于足太阴脾者,关乎中焦谷道、下焦水道,继而生湿、生浊、生饮、生痰,或化热而成阳明腑实证。故寒湿戾气入里,亦需疏利三焦、流通气血水谷。

三十五、寒湿疫之治,初治忌用寒凉。

条文解析:寒湿疫性属寒湿,以伤阳为主线,故寒湿疫之治,要在开达膜原、散寒化湿。发病初期,即便见咽痛等“热”症,亦需慎思慎辨,明晰热从何来,而非径直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据笔者对新冠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切身诊治发现,寒湿疫初病之热象,多为寒湿郁热的结果。对于此,若单纯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则咽痛等“热”症虽可暂时缓解,但膜原之邪会因寒凉药物而“冰伏”,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甚至有引邪深入的风险。

三十六、寒湿疫之治,辛温发汗以祛寒,分消走泄以祛湿。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寒湿疫的核心治则。散寒者,应予辛温发汗(应用麻黄、羌活、生姜等)之法;祛湿者,应予分消走泄之法。所谓分消走泄,即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施以不同的治湿之法,如上焦和皮肤之湿宜轻宣发散,中焦之湿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湿,下焦之湿宜淡渗利湿。

三十七、寒湿疫初治,以散寒为主,辅以化湿,寒不散则湿不化也。

条文解析:如上条所言,开达膜原是寒湿疫的基础治法,散寒化湿则是基本治则。但在“散寒”和“化湿”当中,“散寒”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因为寒邪不去则湿邪不易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三十八、寒湿疫之治,以开达膜原为基,小达原饮主之。

小达原饮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生姜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膜原是寒湿戾气在机体内的潜伏之地,亦是戾气与正气的交争之地。寒湿戾气的内外传变,亦以膜原为基展开。故笔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寒湿疫之治,要以开达膜原为基础。对此,笔者结合达原饮拟定了针对寒湿疫的基础方——小达原饮。

方解:小达原饮是笔者对达原饮的简化方,具有开达膜原、散寒化湿、辟秽化浊的功效,是笔者治疗寒湿疫的基础方。达原饮出自《温疫论》,是明代吴又可创制的抗疫名方。《温疫论》中言道:“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浓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因此,厚朴、槟榔、草果是达原饮的核心药物,是发挥开达膜原作用的主力军团。达原饮原方为湿瘟而设,故加黄芩、知母、生甘草之属以清解;小达原饮为寒湿疫而设,故加生姜以温化。

三十九、寒湿戾气,初入膜原,戾气尚薄,单纯发表,症亦暂缓。若小达原饮合发表之药,三两剂即解,不生他变。及至戾伏膜原,胶着难去,则非开达膜原,不足以撼动矣。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从口鼻而入,初入膜原之时,戾邪尚弱。此时若能抓住时机,予小达原饮合用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白芷等解表药物及时祛除寒湿戾邪,一般2~3剂药就可治愈。若单纯使用解表药物,亦能缓解病症,但恐余邪不尽,死灰复燃。倘若寒湿戾气深入,伏于膜原,则必须使用开达膜原之法,非此法不足以撼动戾邪也。

四十、寒湿戾气入里,或祛邪于太阴,或逐邪于阳明。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入里传变,受邪之最者,太阴也。发于手太阴肺者,关乎上焦,阻碍气道、水道、血道,气道不通则生热,水道不通则生湿,血道不通则生瘀,热、湿、瘀互结,酿生痰湿、瘀热,合而为患,痹阻肺脏;发于足太阴脾者,关乎中焦谷道、下焦水道,除生痰饮水湿之外,素体胃肠偏实者也会出现阳明腑实的情况。故寒湿戾气入里,或开肺启闭、化痰祛瘀、健脾祛湿以治太阴,或宣肺通腑以治阳明。

四十一、寒湿疫之治,除邪务尽。若寒湿久留,迁延日久,则成“长新冠”,最终转为“脏腑风湿”。

条文解析:在治疗寒湿疫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彻底祛除寒湿戾气,避免戾气残留膜原,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过用寒凉、不恰当使用抗生素等均是造成寒湿戾气“冰伏”膜原的原因。此时,虽核酸或抗原检测转阴,但阳康后(新冠感染恢复期)仍出现反复发热、乏力、咳嗽、胸闷、失眠、脑雾等全身多系统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长新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长新冠”指感染新冠病毒3个月后还有症状,并且至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的一些症状。“长新冠”继续演变,邪气与痰瘀搏结,深盘脏腑,则会发为“脏腑风湿病”。“脏腑风湿病”是笔者在《黄帝内经》“伏邪”和“痹病”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新学说,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的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故寒湿疫之“长新冠”恰是一类“脏腑风湿病”。

四十二、年老体弱或素体气虚络瘀者,感受寒湿戾气,易入心系,宜提早活血化瘀以护心脉。

条文解析:对于年高之人,或平素体弱之人,或平素气虚络瘀之人,在感受寒湿戾气后,正气抗邪之力弱,戾邪易入心系。因此,对于此类人群,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尽早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如桃仁、赤芍、川芎、地龙、降香等,以固护心脉,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防止染疫后心脉瘀阻,变生危证。

四十三、儿童纯阳之体,或阳热体质者,感染寒湿戾气,化热较快,宜在散寒化湿基础上,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发于机先。

条文解析:《颅囟经》曰:“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有余而阴不足。若逢寒湿戾气侵袭,机体阳气奋起抗邪,故容易化热化燥,出现阳证、热证、实证,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所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另外,平素体质偏阳热者,在感受寒湿戾气后,也易从阳化热。因此,对此类人群的治疗,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类药物,料敌机先,防患于未然。

四十四、寒湿疫,或见伤阴较重者,甚至肝肾之阴大伤者。究其所得,较少为高热伤津所致,多因老年肝肾本亏,或糖尿病日久等原本阴液亏损之人。滋阴之法,甘寒以养肺胃之阴,北沙参、杭麦冬、铁皮石斛、天花粉之属;咸寒以滋肝肾之阴,龟甲、醋鳖甲、生牡蛎、生地黄、玄参之属。

条文解析:寒湿疫虽以伤阳为主线,但部分患者亦可出现阴伤较重,甚至肝肾之阴大伤的情况。究因溯源,此类阴伤多源于内伤之因,如高龄患者肝肾之阴本已不足,或糖尿病等慢病日久导致阴液损伤较重等,很少是因为疫病过程中的高热所导致的津液耗损。治疗此类患者,应在寒湿疫常规治法的基础上,减少温燥类药物的使用,同时配合使用滋阴之品。养肺胃之阴可予甘寒之品,如北沙参、杭麦冬、铁皮石斛、天花粉等药;滋肝肾之阴可予咸寒之品,如龟甲、醋鳖甲、生牡蛎、生地黄等药。

四十五、寒湿戾气,外应季节变化,内合体质从化。故寒湿疫外显之症,未必尽同。需审因察态,层层剥茧,以识其病源,辨其轻重。

条文解析:机体在感受寒湿戾气后,其疾病传变与临床表现受内因、外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可与季节变化相应,内可与体质差异相合。一般而言,“寒湿伤阳”虽是寒湿疫病情发展的主线,但由于患者体质、用药、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可使寒湿疫在进展的过程中有诸多变证、兼证。故寒湿疫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并不趋同,尤其在戾气毒力偏弱的情况下。因此,对于症状繁杂的寒湿疫,需审其因,察其态,层层探寻,抽丝剥茧,以辨明病之根源,厘清病之轻重。

四十六、感染寒湿戾气,舌苔腐腻罩黄者,最易错辨为温病。寒湿疫之黄苔,非温邪直袭所致,而为寒湿久郁所得。相较于温病黄苔,其鉴别要点有二:一者舌苔黄而不老,所谓“罩黄”是也;二者舌苔虽黄而舌体仍淡。治之者,仍宜散寒化湿,不为罩黄所惑。若伴口干、口苦等症,确有化热之征者,可少佐清热利湿之品。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与温病的鉴别。感染寒湿戾气后,部分患者出现舌苔腐腻,表面似有浮黄,而呈现出“假热”征象,最易被错辨为温病。寒湿疫患者所出现的黄苔,并非受温热之邪外袭所致,而是寒湿久郁,郁而化热的结果。感受温热之邪所致的黄苔与此种黄苔有两个鉴别要点:一是寒湿久郁所致的黄苔,苔虽黄,但非苔色深浓、枯实、质暗之老苔,即浮于表面,仅如黄衣外罩,而非苔色实黄。二是苔虽黄,但并无热病之红舌征象,舌色仍淡。此时治疗,仍以散寒化湿为主线,而不应被舌苔假黄所迷惑。如果患者切实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提示确有化热趋势,可少佐以车前子、川木通、茵陈、黄芩、黄柏、防己等清热利湿之药,防其化热传变。

四十七、感冒者,触冒风寒而病者也。无论风寒、风热、胃肠感冒,其因相同,其证有异尔。皮肤黏膜感受者,风寒之证多;呼吸黏膜感受者,风热之证多;胃肠黏膜感受者,寒湿、湿热之证多。同一感冒,分证而已。奈何今人,有把风热作病因者,实为误识、误传、误导。此次新冠,受误导者不少。一见咽干、咽痛、咽痒、咳嗽,即断为风热,或用辛凉解表,或用清热解毒。殊不知新冠乃疫病,非四时之时病,更不知呼吸道受风寒,其症状本就是咳嗽、咽痛,岂有触冒风热而感冒之理?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感冒的病因,指出以风热感冒论治新冠实为误识、误传、误导。新冠3年,中医立论遣方者不可胜数,每多各逞己见,犹多似是而非之处。寒热不分,阴阳不辨,套搬温病理论,此其一;不论病之所起,以证概因,见热清热,见火泻火,此其二;概念不清,理法不明,治疗南辕北辙,以致变证丛生,此其三。更有甚者,以风热感冒治之,动辄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或可见一时之效,殊不知引狼入室,仍不知悔改,照常不误,终致坏证,实乃庸工误治而不自知。现代中医将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之感冒称为风热感冒,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不同层面做出了区分,使之与风寒感冒并列。这种将感冒区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两大类的做法,被纳入各类中医药教材,几乎已成定论。然而感冒之义,原为触冒风寒而为病,无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是胃肠感冒,其证虽异,其因一也。故只可论感冒之风热,不可言风热之感冒,前者为证,后者为因,此关系识病断证最为紧要之处,绝不可混淆模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8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寒湿疫“郁”阶段之辨治(下)
...戾伏膜原,若见发热、汗出、恶风,宜调和营卫,治以小达原饮合桂枝汤;若见咽干咽痒咽痛、口苦泛恶,宜透达膜原、和解少阳,治以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小达原饮合桂枝汤厚朴15g、槟榔1
2024-04-01 10:04:00
柴胡达原饮治验一则
...热起,正盛热衰。治则: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知母10g,川厚朴15g
2024-02-22 10:19:00
“趁热”服中药不一定对
...作“汤”(如桂枝汤)的多数要热服,而叫作“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但服药前还是要咨询一下中医师,以防出现偏差。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祝建材
2023-09-29 09:54:00
问止中医 | 李宇晴医师:10多年嗅觉失调,需要多久能治好?
...六气为病》曰:“鼻窒,鼻塞也。”其与脏腑的部分相关条文如下:●《诸病源候论》认为:“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
2024-03-27 16:45:00
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 万开达高速寨子坡大桥预计4月完成首片T梁架设
中铁二十五局万开达高速公路预制梁场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复检龙门吊行走轨基础。受访者供图华龙网讯(记者 刘艳 通讯员 王长宇)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机械设备轰鸣作响、施工人员忙碌作业……
2024-02-25 20:46:00
新进展!梁开高速有望年底通车 万开达高速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庆梁平至四川开江段)项目顺利推进,有望年底通车;万开达高速进入全面施工阶段。10日早上,梁开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建设者们正在忙碌着。梁开高速项目1号预制梁场T
2023-10-10 10:32:00
万开达高速公路全线首片T梁完成架设
...宇)记者从中铁二十五局获悉,28日,由该局负责施工的万开达高速公路寨子坡大桥完成首片T梁架设,该片T梁也是万开达高速公路架设的全线首片T梁。图为工人在进行T梁架设操作。张旭
2024-03-28 16:42:00
中医芳香疗法及其实践应用
...有银翘散、麻黄汤、桂枝汤、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芳香解郁:芳香中药辛散升浮,顺应肝木调达升发之性,能助肝气之升发与疏泄;气郁之病初在气,继则病血,芳香中药可以宣畅
2023-09-06 17:49:00
感冒时如何饮食有助于快速康复
...的病人,多加辅助正气的药,如入少阳加人参三两,如入太阴、少阴、厥阴的多加干姜、附子等辅助正气驱邪外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感冒期间的营养。首先对于平时饮食营养较为丰富的群体来说,
2023-12-05 02:5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