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血液患者之所以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削弱了患者的抵抗力,为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粒细胞的 “危机”
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抵御感染的先锋部队。当粒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出现障碍时,就如同军队失去了精锐力量,感染的风险便会大幅增加。在白血病患者进行放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抑制粒细胞的生成 。据统计,当成熟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 0.5×10⁹/L 时,感染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约有 90% 的病例会发生感染;而当粒细胞降至 0.1×10⁹/L 时,严重感染及败血症极易出现 。除了数量减少,粒细胞的趋化、吞噬等功能也可能发生缺陷,使其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免疫功能 “大滑坡”
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导致血液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剂量的放化疗不仅会使粒细胞数量减少,还会抑制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进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骨髓移植后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需要重新建立,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 。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虽然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但也会使 T、B 细胞功能减低,巨噬细胞功能、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增加细菌及霉菌感染的风险。
脆弱的消化道防线
放化疗对消化道粘膜的损伤,使得这道原本重要的防线变得脆弱不堪。消化道粘膜属于增殖型组织,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高。在大剂量化疗后,口腔及胃肠道粘膜常常会出现损伤及溃疡,细菌及霉菌便容易透过这些破损的粘膜屏障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例如,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化疗的患者中,消化道黏膜炎的发生率较高,严重时可出现口腔黏膜以及直肠黏膜的溃疡及糜烂出血,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治疗带来的 “隐藏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输血、中心静脉置管等特殊治疗操作也可能增加血液患者细菌感染的机会。输血过程中,如果血液制品受到细菌污染,或者在输血操作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就可能将细菌带入患者体内 。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为细菌进入血液循环提供了途径。如果置管时间过长,或者护理不当,细菌就容易在导管周围滋生繁殖,引发感染。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容易引发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疾病本身导致的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异常、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化疗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与黏膜损伤、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免疫重建延迟,以及营养不良、长期住院、侵入性操作等其他因素。 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不同因素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发生感染时及时抗感染治疗。(作者:山东省肿瘤医院血液科 主治医师 武倩)
责任编辑:王 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4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