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摆摆龙门阵,聊聊新重庆。
正值暑期,火爆的“文博热”人气再度攀升。
但你是否注意到,大量“黑科技”“数字化”的加入,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文物的“命运”和我们逛博物馆的体验。
走进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的“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话题知多少”展览,策展人精心提出的“石鱼多久出水一次”“到底是谁在白鹤梁上提名最多”等等有趣的问题,将这座“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直观地呈现到了观众面前。
这其实就是一次“让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的生动实践——展厅里所有白鹤梁题刻的拓片都不是原拓展示,而是通过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对拓片进行复原得来。
这不仅避免了用纸本原拓片进行展示的风险,有了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加持,图像修复、调色都不再是难事,也让观众更加清晰、完整地看到那些千古抒怀。
同样,在三峡博物馆一楼的“妙手匠心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上,一块小小的触摸屏,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真菌孢子浓度,全都“浓缩”到了观众的掌控之间。你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清楚地看到霉菌是如何一点点爬上那些古画的。
让观众直击到更多真实的文物非常重要,因为它传承的是历史和精神;但怎么保护好这些宝贝,让它们能流转千年,意义显然也不能忽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
科技化、数字化无疑大有可为。它不仅让文物保护更加有力,同时可以让更多文物突破时空限制“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让观众的体验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升。
当文物插上“科技之翼”,数字文博定能开出似锦繁花。
主持:车珂宇
文案:裘晋奕孙琼英
摄像:任君张锦旗
美编:魏嘉
编辑:何闯
统筹:蒋艳周瑄
审核:阮鹏程
监制:陈旭
编辑:杨虹责编:蒋艳,廖异 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2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