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网笃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上海法治报
资料照片
□丁家发
据央行消息,人民银行坚持宣传引导与严肃惩治相结合,持续推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对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人民银行依法处罚并予以曝光,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4月21日中国新闻网)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更是最基础的支付手段。尽管金融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但社会上拒收现金现象依旧时有发生。
消费者用智能手机扫码,十分方便快捷。尽管支付方式多元化发展较快,移动支付已成很多消费者的偏好,出门只带手机不带现金成为了常态。而不少商户、机构基于成本控制、钞票防伪、安全卫生等方面考虑,也不愿意收取现金;有的商家法律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公然张贴“拒收现金”的告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商家担心现金传染病毒,以防疫为借口,竟堂而皇之地拒收现金。
然而,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并不能熟练掌握移动支付,在一些相对偏远或贫困地区,电子支付机具布设也很难达到全覆盖。现金使用几乎不受环境、场景、物质条件限制,不需要银行账户、手机终端等应用基础,对老年人、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等特定群体至关重要。而商家拒收现金却给消费者造成困扰,让他们手拿现金却买不到东西,要“变现”成移动支付方式才行。殊不知,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方便了自己,麻烦了消费者,不仅侵犯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也是对人民币的不尊重和亵渎。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其实,央行早已明确政策标准,制订发布了人民币现金收付指引,完善了违规处罚标准,对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的,将依法处罚并予以曝光。从央行近年来通报查处的情况来看,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了,常态化处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商家应强化法治观念,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尊重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共同打造现金和谐流通的良好环境。同时,消费者也要增强法治维权意识,遇到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应当及时妥善保留相关证据或线索,并勇于进行投诉、举报和依法维权,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网笃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