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当上皇帝,除了要感谢他的好义父郭子兴外,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伯温,如果没有刘伯温的辅佐,老朱能否实现人生逆袭,还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朱元璋本人也深知这一点,他曾说刘伯温“吾之子房也”,子房说的就是张良,后世也有将两人的关系比作刘备与诸葛亮的,无论是张良还是诸葛亮,都能说明刘伯温对于老朱、对于大明的重要。
据说刘伯温临死前曾经给老朱送了一筐鱼,直接把老朱搞得摸不着头脑,直到17年后才因为一件事而恍然大悟,然而他却明白的太迟了。
身染重病不治而亡
洪武四年对于刘伯温而言,算的上是他晚年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与胡惟庸长期政见不合,导致胡惟庸来老朱面前一顿谗言,刘伯温也被老朱赐归乡里。
不过这倒也符合刘伯温的心意,这年的他本就已经60岁了,多次有过退休回家的打算,这次被老朱赐退,刚好也顺应了他的心意。
退休后的刘伯温回到老家,当起了老实巴交的农民,直到四年后因为感染了风寒而卧床不起,身在金陵的老朱得知后,决定要留住这个老友,便派了一个人带着御医前去诊治。
但不知老朱是不是故意的,他派遣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胡惟庸,胡的小心思刘伯温岂会不知,明知他带来的药“有佐料”,但想到是皇帝亲自让人送来的,还是喝了下去。
果不其然,在喝下胡惟庸带来的药后,刘伯温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或许是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刘伯温拖着病体,前往金陵最后一次见了朱元璋。
这次会面中,刘伯温用弦外之音,告诉朱元璋自己怀疑胡惟庸在药中动了手脚,然而老朱却对此不以为然,只是轻声说让他注意保养,似乎对这一切早有预料。
刘伯温本来是来见老友最后一面的,顺便打算交代点事,但老朱这个反应,直接让他心凉了大半,所以他便将嘴边的话咽回了肚子里,而且只在金陵待了一个月后,便匆匆返回家乡了。
回乡后,刘伯温拒绝任何人来送药,每天除了必要的进食外,不吃任何其他食物,仅仅三天后,刘伯温便昏迷不醒。
借着一次醒来的机会,刘伯温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将一封信交给了长子刘琏,随后向他们交代了后事,其中有一件事是要求刘琏在自己死后,将一筐活鱼和一本天文书籍呈给朱元璋。
书籍还好理解,但这一筐活鱼是什么讲究?不仅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一头雾水,就连老朱在收到后也是满脸问号。
临终送鱼究竟何意?
对于老友送来的这筐鱼,朱元璋一连猜测了多日,都始终没有想出来个一二,他向刘琏询问也没有答案,还曾询问过一些大臣的看法,但刘伯温的深意,岂是这些人能够看得穿的?
就这样,刘伯温的这筐鱼,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一日不解他便一日不快,直到十七年后的一件事,让朱元璋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
洪武二十五年,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痛不欲生,一连多日无心朝政,但大明的皇位必须要有人继承,年老体衰的朱元璋在忧愁交加中,猛然想起了当初刘伯温送他的那筐鱼。
原来,刘伯温这是在告诉他,虽然身为皇帝坐拥天下江山,但长期的严苛酷法,导致明朝二十年来始终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就像那筐中的鱼,被狭小的木筐和浅薄的积水所束缚,任凭它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更可悲的是,它还无法离开这种束缚,一旦离开了水,鱼就会死亡。
这就好比于在朱元璋严苛酷法下的“鱼”,谁都想逃脱出去却又要依靠他提供的“水”,刘伯温想要借助这筐鱼,来告诫朱元璋治国不仅仅要有法律,还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朱标死之前,他就是宽仁的代表,在父亲的严苛下,用自己的宽厚仁慈来稀释朱元璋的严厉,而在他死后,朱元璋这才明白“百姓为鱼、仁政为水”的道理,然而他明白的太晚了。
随后他将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召入宫中,将自己的猜测告知了他,刘璟似乎早有预料,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朱元璋,这封信便是刘伯温临终前交到他们手上的那一封。
朱元璋接过信后,发现信纸已经微微泛黄,显然已经保存了多年,当他看到内容后,才彻底得知刘伯温的良苦用心。
刘伯温在信中写到,如今朝廷所最需要的,是在位者修身养德,以道德感化群众,所制定的刑罚不宜过重,能够达到公平和警醒世人的目的即可,刑罚并不是目的,如此一来,我朝必定能够永命万年。
朱元璋这才知道,刘伯温早就看出了他身为皇帝的短板,然而自己却固执己见,听信胡惟庸的谗言将刘伯温罢官回乡,当初刘伯温抱病前来见他,就是打算最后劝他一次,然而他的态度却让刘伯温感到心寒,最终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
想到这里,朱元璋实在是悔不当初,然而一切已经发生,再多的后悔也改变不了事实。
不过,朱元璋接下来的举动,似乎在说明他并没有采纳刘伯温的遗愿,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他再一次大开杀戒。
可能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而以朱允炆的性格,根本奈何不得那帮权贵,所以他决定再当一次恶人,也算是为朱允炆将来的仁政铺路了吧。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朱允炆尽管确实宽仁,但是却缺乏足够的政治手段,再加上手中没有能担当重任的武将,以致于让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自己也不知所踪。
如果老朱看到宝贝孙子因为自己最后的残酷而葬送了性命,不知会是一幅怎样的表情?
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自唐朝起便成为了一句治世名言,然而老朱似乎不懂,又或者是他出于某种理由而不得不采取严刑酷法,不知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老朱会痛改前非还是依旧我行我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