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包拯出殡当天,为何21口棺材从7座城门抬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20:3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北宋有一位清官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历久弥新——他就是包拯。人们常以“包青天”称呼他,赞其公正无私,铁面无私。公元1062年,这位传奇的清官病逝,留给世人无尽的传说。

包拯一生,身处乱世,却能清正廉洁,令人敬仰。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传奇。然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他临终前的一桩奇事:他要求子女为他准备21口棺材,从城市的7个不同城门抬出,以迷惑那些曾被他判决的仇家。

这一请求,显得颇为古怪,却透露出包拯生前的用心良苦。他深知自己一生执法如山,必然触怒不少贪官污吏,甚至高门大户。为了防止自己的遗体被仇家亵渎,他采取了这样的举措。

当21口棺材沿着7个城门被抬出,整个城市为之震动,民众纷纷揣测,这位大清官究竟在告诉世人什么深意。而这个谜团,直到900年后才被揭开。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包令仪,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曾任多职,学问渊博。

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也颇为贪玩。但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擅长推理断案,为其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包拯29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其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类似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长。

在江西建昌做知县期间,因父母年老体弱,他申请调回家乡附近任职。在父母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然后再度出山,包拯先后担任天长县知县、端州知州等位置。后任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负责弹劾贪官。

在其25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以公正廉洁著称,秉承爱民如子的为官之道,从知县、知府到殿中丞和监察御史,每一步晋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京为官期间,他不止一次地向仁宗皇帝谏言,力主加强边境守备,并且大力整顿吏制,推行考核试用办法,旨在遏制恩荫子弟,震慑贪官污吏。

公元1050年,包拯被调入知谏院。他刚正不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和大臣。包拯曾向宋仁宗提交《乞不用赃吏》上书,主张清正廉洁,并多次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残害百姓。皇祐二至三年,包拯三次弹劾张尧佐,并审清冒充皇子的妖人冷青案,震动朝野。

据说,他向仁宗谏言时,慷慨激昂,甚至不顾礼节。仁宗虽然爱惜人才,却也无奈于包拯的直言不讳。

公元1062年,包拯因病离世。临终前,他特意交代子女,为他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抬出去埋葬。这个谜团,一直持续了近千年,直到1973年,在合肥东郊大兴集施工时,意外发现了包拯的墓地。

当地文化局工作人员对墓葬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发现了21个墓葬坑。最终,他们在一口金丝楠木棺材中,发现了包拯及其夫人的遗骸,而其他的棺材,则已损坏殆尽。

包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生时以公正著称,而且在死后,他的智慧和谨慎仍在保护着自己。这位古代的清官,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他的墓地千年不朽,正是因为他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永远照耀着后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北宋清官的典范与他的防盗墓智慧
...,谱写了许多值得骄傲的篇章。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一下包拯。他是北宋最著名的官员。曾任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包拯和关羽一样,基本上是神圣的。包拯的生活中有
2023-10-16 05:19:00
包拯: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与遗嘱之谜
...黑炭,当然,后世更愿意称一句包青天。这个人自然就是包拯,他一生为官正直,朝堂之中也一路扶摇直上,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多次论劾权
2023-12-01 15:18:00
包拯真是清官吗?一起来看看
包拯作为北宋名臣,可谓是大名鼎鼎。不过,包公的出名,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各种文艺作品的塑造,而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有没有像他们描述的那样断案如神,清廉刚直呢?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被发掘清
2024-06-05 21:15:00
清官包拯的墓被打开时候,为何让人肃然起敬
包拯一直都是铁面无私的代名词,是自古以来最大的清官,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纪念和供奉他的祠庙,他被大家尊称为“包公”,由于其办案能力十分卓越,而一些影视作品里将他演绎的神乎其神,还有
2024-04-30 11:28:00
包拯的身后事:迷雾重重的下葬与墓地之谜
...恶,不畏强权,断冤案,搞劣绅,人们尊称为他包青天。包拯28岁的时候,高中进士,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选择在家陪伴父母,8年之后父母过世。这个时候,他才选择去
2023-11-10 15:40:00
包公墓寒酸背后的真相与思考
...这是百姓对官员的一种期盼,但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像包拯或是范仲淹那样,处处为百姓们着想。包拯为官清廉,不管自己手中的权力有多大,但只要百姓受到伤害,他都会替百姓们讨回来,不管
2024-01-17 19:23:00
包拯还当过哪些官?宋仁宗派他出使过契丹
...材也买不起的明朝海瑞,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官当属包青天包拯了,包拯的知名度相当大,已经进入影剧史,近年来热播的《开封府》、《七侠五义》、《包青天》、《大宋奇案》等影视剧,在火爆荧
2023-05-04 10:18:00
海瑞与包拯:古代清官的不同境遇
包拯和海瑞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为官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但是二人的官场履历却差别甚大,包拯有宋仁宗这样的明君在,得以人尽其才,晚年做到了枢密副使这样的正二品高官。而海瑞,先
2023-11-01 15:00:00
包拯刚正不阿坚守底线,为民除害的宋朝贤臣
...不阿,位高权重,甚至还有直言劝谏丝毫不害怕的存在,包拯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也恰恰能反应宋朝政治有多么清明。说起包拯,相信大家一定是赞不绝口,毕竟,他是一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人
2023-10-01 08: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