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南宁爱尔眼科医院 尹瑰娜
“医生,我前两天照镜子时发现眼珠上多长了一块‘鱼肉’,不疼,但感觉磨眼、发红,快长到黑眼珠了,你快帮我看看这是不是白内障啊?”其实,这不是什么鱼肉,也不是白内障,而是翼状胬肉。据统计,我国翼状胬肉患者有2000万~5000万人。很多患者起初并不重视,甚至把翼状胬肉误认为是白内障,等肉“长熟了”才切除。殊不知,翼状胬肉长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视物模糊甚至永久性视力损伤,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翼状胬肉会引起视力下降
翼状胬肉是球结膜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种常见慢性眼病。黑眼球(角膜)旁的白膜即球结膜,通常是透明的,表面有少量血管。当球结膜出现异常纤维血管增生后,向角膜延伸生长出白色的膜(纤维丰富的球结膜)或者粉红色的膜(表面血管丰富的球结膜),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如翼状,故名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多发生在中年人群,是结膜突破角膜缘侵入透明角膜内。此病病因目前没有确定的答案,考虑与紫外线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泪液作用、环境空气中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有关,与自身因素如营养不良、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等有关,遗传因素对翼状胬肉也有一定影响。翼状胬肉常高发于户外劳动者,如渔民、农民、电焊工人等人群。
翼状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眼部充血、异物感等不适;翼状胬肉生长会引起角膜变性,导致散光,视力下降;如果胬肉生长到角膜中央区域,就像一层帘子挡住了光线,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如何区分翼状胬肉和白内障
翼状胬肉是眼表疾病,白内障是内眼疾病。白内障会影响视力,因为这类患者晶状体浑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而翼状胬肉是眼球表面的结膜组织变性,只有侵犯角膜组织时才会遮挡视野。
翼状胬肉和白内障病变的位置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一旦患者出现视物模糊,需到医院就诊,经过眼科检查确定是白内障还是翼状胬肉造成的。部分翼状胬肉的患者可能会同时伴有眼红、眼痛、异物感及流泪等症状,多数白内障患者不会伴有眼部不适,仅仅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因此可以从症状上大概判断究竟是翼状胬肉还是白内障。
翼状胬肉越早治疗越好
早期胬肉刚侵入角膜缘内,一般不需手术,抗炎药物、激素类药物以及抗代谢类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翼状胬肉发展,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翼状胬肉生长速度很慢,多年没有变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旦胬肉渐渐长大,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角膜散光,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可以恢复正常。一旦翼状胬肉长大影响角膜中央瞳孔区,不仅会造成较大的角膜散光,手术后角膜上还会留下较大白色疤痕,影响视力恢复,造成永久的视力损伤。
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手术方式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该手术是在眼睛周围正常的组织上取一个结膜瓣,然后联合角膜缘的干细胞,将其移植到病变的区域,再进行缝合,角膜创面愈合快,供区结膜及角膜缘组织修复良好,并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取材容易,简单易行,不存在排斥反应,易于成活,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翼状胬肉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
翼状胬肉手术后的确有一定的复发率,但是按照标准手术操作流程和术后复查,复发率并不高。据国内研究报道其术后复发率为2%~10%,甚至更低。
胬肉术后复发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大部分与个体差异、手术方式、术后炎症及术后护理不当等有关。例如,通常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复发率最高,联合各种组织移植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患者术后依从性不同,胬肉复发率也有显著的差别。因担心翼状胬肉复发而拒绝手术大可不必。
需提醒的是,翼状胬肉会缓慢生长,胬肉越大,术后黑眼珠上留疤痕也就越大,如果累及“黑眼珠”中央的光学区则可能会对视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术后为减少胬肉复发,需定期门诊复查,按照医生建议使用相应的眼用药物。总结起来,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眼部卫生,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2.加强个人防护,户外活动、作业时应戴防尘及防紫外线的眼镜;3.正确用眼,避免用眼疲劳,注意睡眠充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0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