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引热议 为何如此出圈?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8-12 07:14:00 来源:浅语科技

每年毕业季,总有许多毕业论文因其感人或华美的致谢词出圈和走红。

比如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一位本科毕业生在论文“致谢”部分用文言文谢授业之恩、谢同窗之谊、谢养育之情,尽显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

另一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用 900 多字来感谢单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写下了动人的文字:

“这二十八年,我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母亲的期望,从蹚着泥泞,小心翼翼但无忧无虑地奔跑在上学路上,到现在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漫步于象牙塔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却又如大梦一场。”

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引热议 为何如此出圈?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致谢母亲的新闻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篇这样“出圈“的论文,也同样很难说是否每一个有“出格”致谢的毕业论文都会成为“出圈”的网红,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毕业乃至学术论文致谢的出圈现象越来越多,从传统地感谢师长这种对学术成长有直接帮助的对象,到更多感谢对个人情感经历更加重要的亲人,尤其是恋人,甚至有论文的致谢部分直接向经历爱情长跑多年的女友求婚。

按理说,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本来就是一个允许个人真情实意地表达情感的部分,只要不写离谱的话,写什么都应该在情理之中,通常也谈不上成为论文“出圈”的资本。那为何最近的国内毕业季,“出圈”的论文致谢会如此得到关注呢?

原因可能首先在于,原来的毕业论文致谢“太不出圈”了,大多数学生都对从导师到任课教师到父母,逐个规规矩矩地感谢一遍。学生这么做当然没有任何毛病,但日积月累,也就让人形成了致谢只是常套无所谓不必关注的态度。

但这几年走红的毕业论文致谢恰恰颠覆了这种常规印象。我们可以发现,走红的这些“论文致谢”大致分为几类:引发共鸣的,比如专注于感谢女朋友/男朋友/母亲的等等;再有就是形式新颖的,比如文言文、说唱词甚至是诗经体等。至于在论文致谢中直接求婚,更是凸显了奔放的情感。这些致谢词字里行间闪烁的对父母爱(恋)人的热烈情怀。

这不但改变了学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也因为原本的刻板印象而更加凸显了情怀的强烈,把既循规蹈矩又高不可攀的科学家或学者形象一下子拉到人们身边,用七情六欲填充了读者与论文著者的距离。当然,华美词藻的毕业论文致谢体现的才情,也丰富了人们对科研人员或学者能力的认识。

而媒体,不论是《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还是学术界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则及时捕捉到这种情感并加以放大,强化了情感传播,更何况,体现个人强烈的感恩情感与毕业或论文发表联系在一起,这本身也是一种积极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人讲家国情怀,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爱国,也要爱家,而不论是爱国还是爱家,又往往要与个人的事业成就联系在一起。学者们特别是学生们日常有什么出格表现,往往不会出圈,就是因为缺乏成就感知的加持。

这些出圈的论文致谢实际上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现实的情感生活。中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标准的科学家形象是穿着实验室白大褂、不修边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性。毕业论文中规规矩矩的致谢,更是强化了这一形象。而实际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生活中,既不缺情感也不乏浪漫。

不论是今年火爆的《奥本海默》还是前些年的奥斯卡大片《美丽心灵》,以及表现霍金生活的《万物理论》,我们都会看到那些我们敬仰的科学家,绝非没有七情六欲,他们正是在与情欲挣扎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赫成果。国内展现两弹一星的大片《横空出世》中的首席科学家陆光达(李幼斌饰),衣冠楚楚地出现在西北原子弹试验场上,同样体现了科学家强烈的情感。

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引热议 为何如此出圈?

电影《横空出世》海报。该电影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研制的故事改编,塑造了陆光达为代表的科学家形象。

只是相对而言,国内表现科学家的电影对个人情欲讲得少,对国家情怀表现得多。这可能与编剧们缺乏深入科学或学术来探究戏剧化情节的能力有关,而《奥本海默》中男主的七情六欲,更多地与作为科学家的主人公对科学的巨大影响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人文学者也一样。近年来学术界和文艺界都对复现苏轼的人生轨迹燃起浓厚兴趣。在这波苏轼热中,很少有对其作品的学理性探讨,而更多是描述其豁朗达观、逆境中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当然,相比人文学者,人们对科学家们的刻板印象似乎更多是他们不苟言笑的一面,这与文艺作品多年来的渲染是分不开的。

实际上,坦露炽热情感的论文致谢,不但不会降低人们对科学家或学者的认可,反而会提升这一点。上面说过,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不仅仅要表达爱与忠诚,也要体现个人的成就。而毕业论文恰恰是人生阶段性的最大成果。在呈现这种成果时体现炽热的情感,给人造成的印象恰恰是这种成果是真诚努力的结果。

这一点也为我们弘扬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家的鲜明形象带来了启示。近年来,对伟大科学家卓越功勋的报道和宣传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所。这些宣传报道无疑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了我国科学家对国家科技与国防事业的伟大贡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但同时,很多展示也加重了科学家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让人们觉得这些科学家没有经过任何情感起伏,就可以自动投身于伟大事业。

对于缺乏科学背景的普通公众而言,这种缺乏科学家鲜明形象的展教活动也不利于他们了解真实的科研经历。本文讨论的出格的毕业论文致谢的出圈让我们认识到,与其千篇一律地凸显科学家们的伟大成就和忘我精神,不如适当表现一下他们的情感,让公众在更加鲜活浓烈的场景中真正体会他们的伟大人格。

责任编辑:随心

文章内容举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2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网友: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近日#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的话题冲上热搜这背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自动播放网友纷纷表示“读完这篇致谢已经泪流满面……”“一个人,无论从我们的动物属性还是精神属性来看,父母
2023-06-14 14:18:00
博士毕业论文用900字致谢母亲
...:太原晚报父亲在其4岁时过世 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博士毕业论文用900字致谢母亲 “从我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每一次刮风下雨,我总能在校门口看见这张温暖的脸;每一个晚自习归来,我也
2023-06-14 07:18:00
...验是共用的,就是把鼠的数据放在了猪的上面;一个博士毕业论文多次使用一个词叫“SB”,但这个词全名其实叫“NNEB”,他没做过实验,可能不懂,所以就乱写;不同的硕士喂猪的时间和
2024-01-19 16:59:00
武大教授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学界如何看“盲审”?
...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
2024-05-16 11:00:00
肖清和回母校任教,曾因《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遍网络
...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历程,曾在2021年引起刷屏式转发,火遍全网。肖清和(图源:澎湃新闻)据中青报
2023-10-09 15:46:00
捏造合著者致8篇论文撤稿!211副教授已离职
...理工大学“博士学术之星称号”。2016年4月,他参加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论文以“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高温作用前后的受弯性能”为题,全文长达250页 。同年5月,张聪前往江南大
2023-07-11 13:40:00
汪顺博士论文开题!网友:题目有点高深莫测
...入读上海交通大学后在北京体育大学完成硕士学业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汪顺研究的是“汪顺200米混合泳技战术如何提高”这篇如同解剖麻雀一样“自己研究自己”的论文受到导师的夸赞汪顺曾表示
2024-12-09 15:24:00
...,取消博士生论文发表等要求,只认真和严肃地审核博士毕业论文的水平,以博士论文质量作为毕业的主要依据,那么,这个紧张的局面也许会有较大缓解。期刊也有“青年友好型”,但大部分仍对
2025-03-14 06:51:00
《自然》论文被撤稿,迪亚斯否认8名合著者
迪亚斯博士(图片来源:罗彻斯特大学官网)伦敦时间11月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宣布撤回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兰加·迪亚斯研究团队于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有关“室温超导”的论文。这
2023-11-11 20:1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