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梦媛 李海涛 赵旭
正午的阳光洒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运粮河畔陈户烈士纪念园,守塔人王建亮弯着腰,正仔细清理砖缝里新长出的杂草。“这几天长得快,如果不及时拔掉,会把砖头拱起来。”他轻声说道,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
纪念园内,一座青灰色的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正面"纪念烈士塔"五个大字历经79年风雨依然清晰,塔基三面石碑上镌刻着1945年陈户战斗中烈士的英名。而塔旁那间见证王建亮四代人坚守的小屋,如今已成为红色精神的生动注脚。
血色丰碑:陈户战斗的壮烈记忆
1945年5月21日,正值陈户大集。驻博兴日伪军纠集5000兵力突袭我抗日武装,企图围歼正在筹备反法西斯胜利大会的县独立营和党政机关。时任独立营政委王效禹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血战,为掩护群众转移,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听老人说河水都被染红了。”王建亮回忆,这场悲壮的战斗最终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但我方18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30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史称"陈户惨案" 。
次年,周边百姓自发捐出砖瓦木料,在烈士牺牲地建起这座五层八角纪念塔。塔体采用当地青石砌成,每层飞檐斗拱间凝结着百姓的哀思。
“当时修建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发地把家里的墙拆了,把好的砖瓦、木头捐出来用于建设烈士塔。”王建亮回忆爷爷王侦祥的话说。
很多烈士就是邻村的,就是自己家里人呐。王建亮说道:“我爷爷的一些叔伯兄弟,也在那场仗里牺牲了。”
塔立起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面前:谁来长久地守护它?1946年5月,时任西河西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侦祥(王建亮爷爷)自告奋勇担起了守塔的任务,在塔旁边建起一间小土屋,从此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严寒酷暑,他坚定地与塔为伴,一守就是47年。
四代传承:刻进骨子里的承诺
远眺陈户烈士纪念塔,孤独的耸立着,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守护着一方百姓。烈士塔塔身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墙体青砖砌筑,顶部为木楼板、木屋顶结构。纪念塔南面纵排“烈士纪念塔”五个大字,底层建拱形塔门,门楣镌刻“永垂不朽”四字。
王建亮从小跟着爷爷在纪念塔旁边住着,没水没电的艰苦日子仍让他印象深刻。王建亮也曾质疑过爷爷,“你为啥一直在这里守塔?”爷爷却只嘱咐他说:“守塔是为了纪念亲人,更是为了记住历史。”这话,像颗种子悄悄埋进了王建亮的心窝里。
甚至王侦祥晚年因病住在儿子家,在弥留之际,他嘴里却依旧喊着“我要回家”,而他口中所谓的家,就是那座塔。一句“你是党员,这塔你要一直看下去!”的临终嘱托,更让守塔的承诺成为王建亮一家四代人79年不变的信念与坚守。
1993年,王侦祥去世,王建亮的父亲王玉顺接过守塔任务,也搬进了小房子里。除了日常维护,王玉顺还承担起了讲解员的角色,不厌其烦地拜访史志人员、文化站长,寻访当年战斗和建塔的亲历者,这一守又是17年。2010年,王玉顺去世后,守塔的任务交到了王建亮手中。
精神灯塔:从守塔人到红色播种机
后来,王建亮和妻子尹佐兰也搬进了小平房。日常打扫和维护,他们一天也没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建亮患上了腰肌劳损,痛得直不起腰。
尹佐兰对记者说,“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不愿意来看守这个塔,但是慢慢地受爹和爷爷的感染,也对这座塔有了很深的感情。老辈人那么苦的日子都能坚持下来,我们为什么不行?”。从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塔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核心。
纪念塔底层东、北、西三面各嵌一石碑,东侧石碑刻陈户战役经过,北侧石碑刻烈士姓名,西侧石碑刻冯高战役经过。“从小就听爷爷讲那次战争的故事,那些烈士岁数都很小,为了咱牺牲在这了,我看守在这里,心里很踏实。”王建亮说。
2015年,烈士塔扩建成了烈士纪念园,2023年8月,有关部门为义务守塔的王建亮安排了乡村公益岗。这份关爱与支持,让王建亮心怀感激。他表示:“俺爹嘱咐俺的话,俺做到了!这个塔,我们家会一直守下去。”对他们几辈人来说,这座塔的意义不仅仅是纪念那次惨烈的战争,同样还是承载着对好友与亲人深深的思念。
时代回响:守护精神家园的新征程
现如今,57岁的王建亮有了新的帮手。在工作之余,儿子王宏成会来到纪念塔帮助父母守塔。为了延续家族的坚守与期许,他自学电工知识,定期维修保养纪念塔的电路系统。
“我对电又不了解,有时候或早或晚叫电工不合适,现在有问题了能让儿子来维修,也慢慢地让他融入到看塔的行动中来,这里没人不行……”王建亮对记者说。
就在前不久,尹佐兰做了一次膝盖置换手术,王建亮得在医院陪护。儿子王宏成知道后,向单位请假,赶回来替父母顶班。
王宏成是听着烈士塔的故事长大的,耳濡目染,守护好烈士灵魂安息之地,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经常说:“父母的坚持与信念深深的感染到了我,不怕苦不怕累,我也会传承好这份责任,将烈士塔和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
王建亮一家四代的守塔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25年1月15日,王建亮登上了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如今,王建亮身子骨还硬朗,但他心里很笃定:有一天,儿子会稳稳地接过守塔的“接力棒”,就像当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来一样。
硝烟散尽,忠魂永在。塔下的小平房几经风雨,守塔人的面孔不断更迭,但那份“无论如何都要看下去”的承诺,却从未褪色。它就像塔身镌刻的“永垂不朽”四个大字,跨越近八十载光阴,依然清晰、滚烫,在一代代人的掌心传递,于平凡坚守中,铸就了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丰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9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