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实习生曾丹
仲铭桥、家齐路、耀华社区……为铭记抗战英雄事迹,南京一些桥梁、道路、社区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以地名的形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以抗战英烈命名的一个个地名,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成为南京大地上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地标。
仲铭桥
滔滔秦淮河水,永远铭记抗日忠魂
“秦淮河水急又深,面上无桥不留情。三十八年如一日,波涛翻滚永奔腾。秦淮河畔景色新,桥面通车喜人心。冬去春暖明灯亮,四化建设日月兴。”
这首诗歌,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县委书记李坚真为怀念丈夫所作,而她的丈夫,就是雨花英烈邓振询。
邓振询又名邓仲铭、邓重民,江西兴国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1943年夏,时任中共苏皖区委副书记、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邓仲铭随部队转移途中,在江宁禄口冯谭庄遭遇敌情,渡河时不幸牺牲,时年39岁。
南京人民没有忘记邓仲铭,建立了多处纪念地标。1981年,当地政府在冯谭庄原高桥渡口修建拱桥,取名“重民桥”,桥头立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后来,当地又在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建造了一座“仲铭亭”,亭前的拱桥取名“仲铭桥”。
仲铭桥。通讯员 练红宁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感谢烈士的付出,自从纪念碑立起来后,冯谭庄的村民们一直自发地给烈士守墓,确保每天都有人去清扫墓碑,除去杂草。在大家的接力守护下,“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虽已建立数十年,仍整洁如新,周边草木葱茏、一派肃穆。
2008年,村里的第四代“守墓人”、曾任村里生产队队长的俞家福因身患癌症住院,无法继续守墓,心里十分着急,时年58岁的徐九根去他家探病时知道了老队长的心事,主动承诺道:“我会守好邓仲铭烈士墓,你放心吧!”从此,这一守便是5000多个日夜。
家齐路
丹桂村前创伟业,赤山脚下存英名
在江宁区湖熟街道赤山脚下,建起了赤山之战纪念广场。广场一侧,有个思陶亭,“丹桂村前创伟业,赤山脚下存英名”,立柱上刻的两排字,饱含江宁当地干部群众对烈士陶家齐的褒扬和悼念。在江宁,还有家齐墓、家齐路……
思陶亭。江宁湖熟街道供图
陶家齐,1890年生于江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湖熟地区情报站站长,后担任抗日民主政府江宁县赤山区区长。1940年5月,他送出关键情报,协助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在赤山脚下伏击日军,毙伤日寇百余人,首次缴获日军大炮,这就是著名的“赤山战斗”。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抗日斗志。
陶家齐。湖熟街道供图
1943年9月4日,陶家齐收留几名游击队员在家中过夜,并将赤山之战中缴获的大炮埋藏在自家院中,后被汉奸出卖,遭遇日军围捕。当年11月12日傍晚,日军用长刀残忍地将陶家齐夫妇杀害。陶家齐牺牲时,儿子陶和寿还不满周岁。陶和寿说:“打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自己有个烈士父亲,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2017年,湖熟街道因发展需搬迁陶家祖坟,其中包括陶家齐烈士墓。陶家后人经过家庭会议,最终一致同意:“烈士当年就是为了给百姓争取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倘若泉下有知,肯定也会原谅我们的!”2018年10月,陶家齐烈士墓迁入龙都烈士陵园。此后,街道将烈士墓原址附近的一条新路命名为“家齐路”,以此永志纪念。
湖熟街道耀华社区。湖熟街道供图
耀华社区
藏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湖熟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曾是新四军抗击日寇、开展游击斗争的重要阵地。除了陶家齐,还有张耀华以及一批无名烈士的鲜血浸染在这片土地。”江宁区湖熟街道民政办主任陈玉平说。
耀华社区,这个名字背后,是抗日英雄张耀华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更是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张耀华,1915年出生于江苏宝应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因参加革命被反动政府杀害,他13岁便带着弟妹乞讨为生,后加入新四军。因作战勇敢、工作积极,他很快升任排长,后被组织派至江宁县赤山区负责地方武装工作。
张耀华不仅在同日军斗争中表现英勇,还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耀华大叔”,编唱民谣“耀华大叔爱人民,同心去打鬼子兵”。
1944年4月,因叛徒告密,张耀华居住的村庄被敌人包围。主动要求断后掩护的张耀华不幸牺牲,年仅29岁。
为纪念这位英勇爱民的烈士,1949年,当地政府将张耀华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命名为“耀华乡”。此后数十年,行政区划几经变迁,从耀华大队、耀华行政村到如今的耀华社区,“耀华”二字始终未变。
耀华社区。通讯员 练红宁供图
每年清明,社区群众都会到张耀华烈士广场扫墓、宣讲烈士事迹。
用红色地名触摸一座城市的抗战印记
在江宁区的云台山下,65名新四军官兵的英魂静静长眠于抗日烈士陵园中。
1939年2月25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一营的官兵进驻云台山后石塘村,遭到日伪军包围,包括营长邱立生和教导员王荣春在内的数十名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后,当地百姓将烈士遗骸就地掩埋在云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修建烈士墓,将65具遗骸集中安葬,并建立烈士纪念塔,将抗日烈士名字镌刻于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38年,新四军组建先遣支队挺进横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市民政局供图
1940年8月2日,日伪军趁新四军主力挥师北上、进军苏中之际,对抗日根据地形成包围,部分新四军战士在突围时遇难。2009年,江宁区政府设横山烈士纪念碑,用以缅怀革命先烈。
如今,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横山烈士纪念碑等都已成为南京市红色教育的名片,每到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前来参观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市民政局供图
行走在南京街头巷尾,不经意间便可触摸一处处抗战印记。这座城市从未忘记长眠于此的抗战英雄们。
2020年以来,南京市分三批公布了50个红色地名,涵盖烈士陵园、战斗遗址、指挥部旧址、抗日政府驻地等多种类型,构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