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要我读”对话“我要读”
学生阅读认知这样养成
名师名片 蔡逢,武汉市黄陂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语文教师,武汉市“减负增效”教学能手。荣获全国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课一等奖。
这是一个不愁资源的大阅读时代,极度丰富的阅读内容、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都摆在学生们的面前。相对于时间不够的困扰,不想读才是学生最大的阻碍,他们亟需解决“为什么阅读”和“如何阅读”的问题。认知指导行为。高手过招绝技信手拈来,只因内功修为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阅读认知就是内功——修炼出“要读会读”的阅读认知,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 “要我读”和消极阅读
“要我读”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对阅读量、阅读目标等有着明确的要求,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会推想意思、体会表达效果、敢于提出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爱憎、描绘情景等;要进行实用性、文学性、思辨性的阅读;要根据兴趣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家庭教育也有阅读要求。家长们往往采取类似“严格监督”的强制手段来强迫孩子阅读,选择的阅读内容并不一定贴合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要我读”未能转化为“我要读”,则可能导致消极阅读心理。消极阅读者蹒跚书海囫囵吞枣,铆足劲向前跑,一本书又一本书周而复始,没有通过阅读去摄取、理解、体味文章内容的强烈愿望。
■ 让“要我读”与“我要读”
共生在认知当中
即便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我要读”仍然广泛存在于课堂与家庭中。相当多的学生能够从好奇心、求知欲和内在兴趣出发选择书目,积极阅读。
我有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创造了一个月读完350万字大部头小说的“奇迹”,自己和家长都十分骄傲。但他进入初中后语文能力并不突出。这种量、质分裂的现象在相当多学生身上可以见到:他们不缺少阅读的欲望和经历,但难以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类阅读者往往会与作品中的伟大和深刻失之交臂,无法感受文字、人文之美,难以得到成长和升学的双赢。
正确的阅读认知除了坚信阅读和思考能够让人快速进步,从“要我读”中抒发出“我要读”的阅读热情,还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 带着思考在阅读中寻求精进
“我要读”概念下的阅读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考的。阅读者在阅读中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总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思考的正确方向。这是阅读品质的保障,是精进的根本。
首先阅读要有对象意识。具体来说,就是阅读时要能主动感知文本主体,明确关注阅读中的人、事、景、理等。以课本中的文章为例,《春》中写作了哪些对象?到底有哪些“乡愁”?藤野先生对求学的鲁迅给予过哪些帮助,求学中鲁迅自己又做了哪些事儿?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些什么?《白杨礼赞》礼赞白杨树的哪些内容……关注这些对象,能帮助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重心。
阅读还要有关联意识。最易于操作的是关注对象间的细节关联。仍然可以用“三个问题”的方式提问:为什么写完春草、春花,还要写春风、春雨?为什么礼赞了白杨的干与枝,还要礼赞皮与叶?为什么两篇文章最后都会赞美到人……这样就能由“关注对象”走向“关注文意”。文章与文章之间也有关联。例如《背影》是由事及情,《白杨礼赞》是由物及志,《永久的生命》是由事及理,《昆明的雨》是由景及情,都是借由外物抒写内怀的散文。如此关联,阅读就上升到言语思维层面了。学生如果多进行细节关联和文章关联的思维训练,使关联意识成为习惯甚至能力,将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帮助。
关于阅读,有人认为每次翻阅都像是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品味人生的百态。读书给予我们安慰,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的心中充满光明,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09:47: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