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刘木华:抬头看路,低头耕耘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15 01:4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 张园

《&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5月15日 &nbsp第&nbsp06&nbsp版)

刘木华:抬头看路,低头耕耘

刘木华(中)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与农民讨论再生稻种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木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

刘校长“偏心”农民,这是团队里大家公认的事儿。

证据是,刘木华这么多年极少发火,为数不多的几次生气,都是因为他们搞试验的时候,给农民添乱了。

团队研发了新的收割机,到“老表”(老乡的别称)的稻田里试验。年轻学生开收割机不熟练,不时碾轧或是漏割稻子。正蹲在田边跟“老表”说话的刘木华看着就火了:“你这么乱开,‘老表’家的收成怎么办?”

年少时操劳农活的经历,让刘木华格外珍视农民的每一分收成。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全家人种地就是为了吃饱饭。而到了他上大学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越来越好,农民不靠种田也能吃饱饭了。但是,种地的人却变少了。

“因为农田劳作太累了,也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所以不少农民撂下田地外出打工了。”刘木华回乡看到,仍有不少农民因为没啥技术,只能守在家种地。

起初,报考江西农业大学,只因这是当时江西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但看着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刘木华的目标越来越坚定:要让农民种地不那么累,还要让农民种地能挣到钱。

“多到田里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在那之前,刘木华已经蹲在再生稻田里,扒拉了好几年稻茬。

“再生稻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确实省时省力还省肥。”田埂边,“老表”跟刘木华越聊越多,“但是第一茬收割后,稻茬被收割机轧倒不少。这样的话,第二茬稻子长不好,卖不上价钱。”

“‘老表’你说说,再生稻怎么收割更好呢?”刘木华不像农业专家,不像江西省科技特派团团长,反倒像一个捧着笔记本的学生。“老表”兴奋地分享:“第一茬全部割矮点,稻茬就不会被收割机轧到,这样第二茬长得又齐又好。”刘木华一拍大腿:“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

当时,学生们在一旁听着,都以为回去得研制专用收割机,琢磨怎么割矮再生稻了。然而不久后,刘木华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一种是把稻茬尽量割矮,另一种则是把稻茬留得稍高点。

“有的农区收割完再生稻,还得接着种油菜。”刘木华跑了省内外好几个农区,摸到了新情况,“稻茬割得矮,第二茬就成熟晚,耽误种油菜。咱们装满了‘粮袋子’,也得拎稳‘油瓶子’啊。”

第二季稻茬要求高,又容易被碾压减产。刘木华琢磨来琢磨去,带着团队研制了扶正机,把倒下的稻茬再扶起来。没想到,“老表们”对这项新发明不感冒:“这扶正机老是对不齐行儿,开着麻烦得很。”看着田里歪歪扭扭的稻茬,刘木华觉得“老表”说得没错。他默默记下情况,回去又开始琢磨,要给扶正机加上视觉导航。

土地不平整怎么办?收割时能不能顺便施肥?不知不觉中,一个个难题被解决了。刘木华的许多灵感,都是在田里扒拉出来的,是蹲田埂上跟“老表”聊出来的。

团队里的刘兆朋博士说,平日里,刘木华不怎么干涉学生们的研究细节,但有一句话他经常会问:“最近怎么没看见你们到田里去?要多到田里去,多去看看实际生产情况,问问‘老表们’的意见。”

而一旦站到田里,刘木华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农民更懂种地,他总是乐呵呵地:“‘老表’,我来跟你学习了。”

乐呵呵的刘木华,也有沉默的时候。当谈起为何要研究白莲加工机械时,刘木华叹了口气,反问道:“你知道,以前的每一颗莲子是怎么剥出来的吗?”

在江西,种有50万亩白莲。每到夏秋,莲农们摘下成熟的莲蓬后,先把坚硬的莲子抠出,然后剥开绿色外壳,再搓去白色莲肉表面的一层皮,最后用牙签把苦涩的莲心捅出来,一颗莲子才算剥完了。即使一位熟练的技术农民,每天从早到晚也剥不了10公斤。

“每4到5千克鲜白莲,能加工1千克成品,售价不超过80元,手工成本就占了价格的30%左右。”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谐庆介绍,“而且,现在给钱也很少有人愿意剥了,你看看莲农的手就知道,这活儿太累了。”莲农们的手指关节肿胀、指甲黢黑,与雪白的莲子形成鲜明对比。

徐谐庆曾是刘木华的学生,2012年初,刘木华帮硕士阶段的他确定了研究目标——鲜莲子剥壳去皮一体机的小型化研究。

“刘老师告诉我,只有了解机器存在的问题,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器。”从前期调研阶段,刘木华就带着徐谐庆到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户家里摸情况,而了解现有设计存在的不足后,刘木华干脆让他常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合作研究。

10年时间过去,2022年秋天的采莲季,莲农们只需将成熟的白莲扔进机器铁皮斗里,喝杯茶的工夫,白白嫩嫩的莲子就咕噜噜滚了出来。

也是在这年秋天,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名单——刘木华主持的“白莲莲子机械化加工技术装备创新及应用”获得了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抓紧去干吧”

在学术网站搜索刘木华近30年的论文,不难发现,他的研究分成了两个阶段。刚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他更关注农产品质量检测,而大约2010年之后,他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农作物生产上面。

研究视角从“收获后”转为“收获前”,刘木华说,这跟江西农业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早些年,农民经济条件有限,机械化生产设备在南方用得比较少。”因此,刘木华就去研究光学无损检测装备,希望帮着农民们把辛苦一年收获的农产品多卖点钱。

“一颗江西脐橙,个头大小,表皮色泽,有无疤痕,糖分多少,都会影响价格。”刘木华说,过去农民从树上摘下鲜橙直接售卖,实在卖不上价。而经过光学无损检测装备的商品化处理,把一颗颗脐橙分为不同的等级,再分别包装贴标,价格就提升了一大截。“检测速度很快,不损伤水果,就知道每一颗的品质。”想到与企业合作的这项研究帮农民多挣了不少钱,时隔多年,刘木华语气间依然难掩兴奋。

当时间来到2004年,国家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民们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刘木华也顺应当地需求,开始研究适合南方农民在生产阶段用的农机。

而无论是当年研究光学无损检测装备,还是后来研究收割机、直播机、剥壳去皮机,刘木华带着团队稳步前进,几乎每年都能给农民带去新惊喜。

“刘老师会给课题组和每个学生都设定一个总体研究框架,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徐谐庆回忆,刘木华老师不会说过多加油鼓劲的话,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就抓紧去干吧!”

时至今日,刘木华仍在探索,怎么用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判断水果中的营养元素和污染元素。“这项技术瓶颈目前还没能突破。”但他的语气中并没有一丝苦恼,“那就继续试嘛。”

就如同研制水稻穴直播机时,核心的排种器必须适配江西不同水稻品种的播种。刘木华形容江西的这些水稻种子是“大的大,长的长,扁的扁,宽的宽”,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各种参数调节,各种尺寸匹配,一次一次不行,一次一次重试。3年里试了成千上万次,终于研制出了适合江西生态的直播机。

但有时,团队里的年轻人遇到了科研瓶颈,难免情绪低落。刘木华想跟学生聊聊,又担心自己出言干涉,年轻孩子会感到拘谨。于是,他便找来团队里的其他年轻人,“你们年轻人能聊到一块,你去关心一下好吗?”

而等学生收拾好心情,向刘木华咨询专业建议时,他立刻投入了帮助。想到农机企业调研,他就当场联系;项目缺钱缺人,他就着手争取资金、招研究生;择业期迷茫了,他就帮着分析各地农业政策。

不知不觉中,刘木华团队研究人员的心中都少了一分动摇,转而习惯了另一件事:“那就抓紧去干吧。”

“这个情况摸清了”

6点30分从江西农业大学出发,9点钟到达合作的示范田。车就停在田边,下车就到农田察看问题,11点多跟农民告别,直接上车回学校。

这是加入刘木华团队5年来,刘兆朋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线,因为刘木华每年有100多天都在田里调研。“刘校长调研时不整虚的,到田里就是看问题,收集到情况就回去想办法。”能用技术解决的部分,刘木华就组织申请科研项目,不能解决的,就撰写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给全国政协。

今年3月2日,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隆重举行,站在台上的刘木华难得有些局促:“我能获得优秀履职奖,实在有点意外。”

回首看时,刘木华才发现,自己已经在政协履职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这一路上,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愿望:要让农民种地不那么累,还要让农民种地能挣到钱。

近年每次到乡下调研,刘木华都会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件《加快粮食生产中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提案》,希望农民站在田边或控制室里,就能遥控操作农机,“这样农村老两口也能种好地。”

事实上,5年前刘兆朋就已在刘木华的布置下,着手钻研无人农场技术。跟刘木华交流研究方向时,有一件事令他印象颇深。“我认为,视觉融合更适合南方丘陵不规则的地况,想优先研究这项技术。刘校长肯定了我的意见,但也提出了建议:虽然南方丘陵多,但从大方向上看,还是要优先考虑平原地区的种粮需求,先把高精地图做好。”

刘兆朋感觉这次交流,让自己的研究升高了一个维度:“他总是优先考虑,目前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

的确如此,近几年无人农场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到了该推广应用的阶段,刘木华感到,“是时候提这件提案了。以后如果有新技术,我再改进,再提。”

现代农业要注重良种,良机,良法。刘木华思索,“以前我只懂良机,但自从成了政协委员,良种和良法的技术我也开始钻研,这样才能提出更专业的建议。”

不知不觉中,刘木华的学习边界已经大大拓宽。当看到农村缺乏人才,他进一步调研后提交了《让告老返乡的文化传统 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的提案。当看到油茶产业只赚吆喝不赚钱,他分析了油茶品种、管护、标准,呼吁要让油茶既赚吆喝也赚钱。

刘木华的学生说,每次在田里或是企业了解完问题,他总会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这个情况摸清了。”这句话仿佛在无形中,打下了一个个标记。

2024年,刘木华打下的标记还在增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5 06: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代表委员说全国政协委员刘木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应与农户增收挂钩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规模化农业发展,对个体农户以及
2025-03-10 22:43:00
成吉思汗为什么对木华黎很放心?
...子模。这一去就历时六年的时间。成吉思汗在出征前,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让他负责攻打金国。要知道,成吉思汗已经把差不多全部的蒙古军队都带到西征的战场上,国内几乎没有留有什么兵力
2023-08-18 06:40:00
赤老温与木华黎之间有关系吗
...赫赫战功。其中,蒙古帝国时期的两位杰出将领赤老温和木华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战友,更是忠诚兄弟。本文将以赤老温与木华黎的关系为核心,探讨这两位英雄的传奇故
2023-10-07 17:24:00
飞狐大侠赵瑨为救母亲一命,把自己编入敢死队
...大军南伐金国,蒙古大军攻至飞狐城,赵瑨率部出城纳降木华黎任命赵瑨率兵仍然镇守飞狐城。太祖十二年/金朝金贞佑五年/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任命赵瑨为汉军百户长,率
2023-01-04 20:50:00
朱元璋活捉元朝大将,得知其祖先是木华黎,朱元璋:无条件放了他
...,朱元璋曾活捉了个北元大将,可在晓得这位北元将军是木华黎的后代后,朱元璋竟下令放他走了,这究竟啥情况?那,为啥朱元璋就这么把敌方大将给放了呢?木华黎是啥人?今儿个咱就来唠唠这
2024-09-04 11:34:00
从奴隶到将军,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逆袭奇人
...党都不敢轻易招惹,最后官至都指挥佥事、左都督。四、木华黎木华黎幼年就被父亲送于贵族为奴,不过幸运的是,他的主人是成吉思汗。在铁木真身边长大,木华黎跟成吉思汗身边的其他战将一样
2023-05-13 20:23:00
朱元璋活捉元朝大将,得知他的祖先后却无条件放回
...捉了一名元朝大将纳哈出。朱元璋在得知纳哈出的祖先是木华黎时,竟然将他无条件放回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好奇这木华黎究竟是何许人也?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过了百年还能庇护后世子孙。木
2023-01-18 23:20:00
夫妻离婚后不履行判决义务 法官耐心劝导促执行
...等一并移交过户。”近日,经延平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应木华的耐心调解,申请执行人王女士(乙方)与被执行人游先生(甲方)终于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这起因离婚纠纷引发的执行案件及系列诉
2023-04-15 03:13:00
...1211年至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公元1217年至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
2023-10-28 16:2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邯郸火车司机李学艺4次跳入滏阳河勇救落水者“只想着尽快把人救上岸”河北日报讯(刘剑英、赵鸿粼)面对落水者,他不顾危险,接连4次跳入滏阳河
2025-08-22 08:01:00
全国糖酒会“踢”进比赛现场和“第二现场”,新品吸引观众“尝鲜”甜!“苏超”中场变“秋糖”秀场本报讯(记者张甜甜实习生高冰洁)8月17日
2025-08-22 07:40: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田诗雨在南京一座普通写字楼狭窄的楼道里,南京森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正熟练地操控着一台造型独特的无人机
2025-08-22 07:40:00
南报网讯(记者张希)就像一场接力赛,药企“出海”节奏不断加快。记者近日从江宁区获悉,今年以来,从单抗、镇痛药,再到医疗器械产品
2025-08-22 07:40: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2公里射频锁定,36米遥感精标,3分钟星上解算……“星眸载荷”是我国首个基于天基计算的北斗导航地面辐射源在轨定位装置
2025-08-22 07:41:00
文化消费是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5-08-22 07:54:00
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声”生不息,90后讲解员话筒里的星火传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赵彦辰8月20日,晨光穿透沂蒙党性教育郯城现场教学基地,讲解员徐雅丰将党员徽章仔细别在藏青色制服领口
2025-08-22 07:56:00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姜洪涛:31载影像坚守 做精神科诊疗的幕后守护者
胶东在线8月21日讯(通讯员 丛冰)作为医院诊疗的“侦查前线”,放射科一直都是临床信赖的“眼睛”。放射科医生每天与各种检查仪器为伴
2025-08-22 05:00:00
别忽视新生儿黄疸!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为胆道闭锁患儿护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近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成功救治一例胆道闭锁婴儿。患儿为一名早产儿,出生后即出现黄疸现象
2025-08-22 07:53:00
鲁网8月21日讯近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在国际矿床学权威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上发表的稀土矿研究论文荣获泰安市第十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25-08-21 17:25:00
鲁网8月21日讯清晨,菜农闫大伯正在使用智能地磅进行蔬菜称重,他只是在地磅上刷了一下自己的“智慧农收”收款码,一车菜钱便实时转入了他的潍坊银行卡
2025-08-21 17:25:00
鲁网8月21日讯(记者 逯广宇 实习记者 费书慧 通讯员 杨春运 靳业康)8月20日上午,农行德州市宁津县支行营业部接到一位老人打来的求助电话
2025-08-21 17:25:00
凤冈:基层医师扎根“故乡”的那份值得
多彩贵州网讯 在凤冈,有一批来自异乡的医护人员,把工作的地方当做第二故乡,有的怀揣“医者仁心”就是一辈子。如今,来自松桃县的龙正园
2025-08-21 17:37:00
凤冈:精医笃行惠百姓 初心如磐映芳华
多彩贵州网讯 在凤冈县医疗战线上,一群拥有着副高职称的专家常年扎根临床一线,用精湛医术守护群众健康。近日,笔者走近凤冈县人民医院老年医学(肿瘤)科主任
2025-08-21 17:38:00
“此心安处 情系紫云” 2025年杨光学回乡书画精品展成功举办
8月19日,“此心安处情系紫云” 2025年杨光学回乡书画精品展在紫云自治县文化中心二楼展厅开幕。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聂森
2025-08-21 17: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