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5-08-28 23:07:00 来源:新周刊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在《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里,漫画家“我是白”再一次用夹杂着大量留白,简洁却有力的画面,吸引了许多读者。

他说,创作有点像是一次小小的醒过来,突然透出了水面,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漫画这些年持续走红,我们与他聊了聊他的创作和对当下漫画产业的思考。

作者 | Fleming

编辑 | 程迟

题图 | 受访者提供

你有没有想过,炸弹和戒指,其实共用一个量词;厨房里的灰尘和卧室里的灰尘,会在吸尘器里相遇……

梦到哪句说哪句,漫画家“我是白”的新书《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就是在这样的片段里长出来的。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

我是白 绘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6

《蛋梦见》的封面并不显眼。一颗鸡蛋和一块石头,就这样静静地躺着,线条简单,大片留白。那一瞬间,你可能会好奇,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翻开后,更让人疑惑。这既不像常见的漫画,也不像一部诗集。

书名“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其实来自书里一个片段,看似突兀,却让整本书有了一种奇异的统合力。它让人想到生命与无机物的转换,仿佛日常生活里潜藏着另一种未被察觉的逻辑。

这是漫画家“我是白”的一贯表达方式:简单到极致的笔触,片段化的场景,你不知道他下一格画什么,像是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画面与文字彼此倚靠,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张力,翻看他的作品,很多时候你会在沉默里跟着走神,然后会心一笑。

有人说他的漫画像白日梦,他自己也承认。很多灵感就是在走神时冒出来的,像是在清醒和梦境之间游走。他说,“创作来自生活中的微小惊奇。”一阵风,一粒灰尘,一条狗从腿间钻过,都可能成为故事的起点。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我是白走上漫画这条路有点像偶然。幼儿园时因为玩具不多,就画别人的玩具;高中进入画室,第一次觉得画画可以成为未来;大学寝室里,他在浑浑噩噩中拿起纸笔,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危机感里抓住了自己最擅长也最快乐的事情。那时他还没想过要成为漫画家,只是不断画画。连笔名“我是白”都带着偶然——一件借出的白外套,最终成了他的笔名。

我是白的漫画常被说像诗。但他一度对文字心存畏惧,不过随着阅读增多,文字渐渐有了另一种吸引力。在新书里,他试着让文字和图像在同一页共存,寻找两者之间能产生火花的时刻。他也承认自己受俳句影响很深,尤其喜欢那种“停在那里”的克制感。读到《蛋梦见》,会发现他把这种语言特质转化为图像,两格的篇幅足够,一个片段就是一个宇宙。

他和读者的关系同样微妙。他看评论区,常常被意料之外的解读吸引。有时读者从现实或社会角度阐释,而他只是单纯觉得这样画有种形式上的美感。误读不困扰他,因为他的画“正好可以提供某种误读的空间”,反而成了另一种观看方式。在他看来,这些解读都是真实的。“我觉得也许它是反射出了每个人自己的样子,反映出他们在关心什么。”

“创作像一次小小的醒来”,他说。创作让人从复杂的生活里抽离一会儿,像浮出水面,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读者在他的画里看见自己,而他则在这些微小的瞬间里,看见了生活。

这场对话,关于漫画,也关于如何看待生活的“附近”。在当下真正值得珍视的,或许仍是那份细小、暧昧而未必能被立即说清的感受。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我是白,你是谁

《新周刊》:“我是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成为“我是白”之前,怎么看待画漫画?

我是白:高中的时候,因为有一次冬天我送同学回家,把白色外套借给她,她说“以后就叫你小白吧”,慢慢变成了外号。上大学后注册豆瓣,输入“白”发现被注册,第一反应就输入“我是白”,成功了,后来一直用这个网名。那个同学后来成了我老婆。

我从小就和其他80、90后一样,接触了许多日本漫画和动画。当时只是喜欢,但没想过做漫画作者,因为画漫画看上去很复杂:要想故事、创造角色、画分镜。不过画画一直挺喜欢,中学时我会临摹日本漫画里的角色,比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和富坚义博笔下的角色。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童年对于绘画的兴趣从什么时候变成职业选择,让你坚持在漫画这条路上创作?

我是白 :我觉得有两个节点。一个是高一暑假,我突然不想像以前那样浪费假期,就跟我妈说想学画画。我妈给我找了画室,我才发现那边的同学都以美术联考为目标。第一次知道有这条路,渐渐被周围的氛围影响,顺着大流学了两年,后来考了大学的设计系。

到大二,我开始思考未来,一下子有很强的危机感。在寝室想了几天,想到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都是画画,觉得以后做和画画有关的事会更容易持久,也更快乐。从那之后,我就买了纸和笔天天在寝室画画,在网上搜绘画艺术相关的资料,和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创作的起点可以从这时候算起。

也许所有创作都是白日梦

《新周刊》:发现“附近”是《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的起点,书名跟“附近”这个概念有什么关联?

我是白:“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这个书名来自书里的一句话。当时我和编辑想了许多备选名字,一时间找不到特别好的方案。乐府文化的负责人涂涂说“蛋梦见自己是块石头”这句话怎么样,我们都觉得挺好。其实这句话本身跟“附近”没有特别大的联系,但我觉得挺适合做书名,因为它有一种莫名的可以统合这本书里作品的微妙力量。

《新周刊》:如果用一个物体来代表“附近”,您会选择哪一个?

我是白:皮肤。我在一本写给小孩子的书里看到作者说:“身体的疆域是疼痛的疆域,会感觉到痛的地方连起来组成了自我的国境线。”我觉得皮肤之外是“附近”,实际上皮肤之内也是“附近”,皮肤把“附近”分成了两半。

《新周刊》:很多人说你的漫画像“白日梦的投射”,怎么看这个比喻?

我是白:我觉得是有。因为我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走神发呆,很多创作起点都来自这种时刻。我之前看到一个作者说“创作就是我们让它醒着的梦”,所以也许所有创作都是白日梦,一种现实跟梦境交织的地带。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新周刊》:《蛋梦见》没有连贯的剧情,这种片段式的图像编排是用什么方式来决定的?

我是白:这些作品可以页为单位来看,一页就是独立的一个作品,也可以以八页为一个单位来阅读,这就是书里边现在的单个篇章的页数。我在创作的时候是以八页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的,如果把图像的部分去掉的话,把这八页的文字放在一起,我希望它们是有整体感和节奏感的,这也是我在草图阶段会反复打磨的部分。

有的篇目我觉得它有一种开启的氛围,我就把它放在开头,有的有那种尾声的气息,我就把它往后面放,我猜想这可能有点像音乐人在安排专辑曲目顺序的时候,他们也是凭着这样的直觉去安排。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新周刊》:《蛋梦见》里的人物常是“一个人”的状态,这种观察方式是你理解“附近”的视角吗?

我是白: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世界并做出反应,对我来说个人视角是理所当然的。就算和朋友在一起聚会聊天,当我思考或想写点什么时,思维仍会收回到自己一个人身上。这些作品记录了我的眼光落在哪里、耳朵听到什么、大脑想什么,都是以一个人为单位。读者也都是个体的人,如果读者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产生连接。

《新周刊》:从《游戏》和《touch》这类无字作品,到《蛋梦见》这样的有字漫画的转变,创作逻辑有什么变化吗?

我是白 :这种转变反映的是兴趣的转变。最初画漫画时我自然而然选择了无字漫画,这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在画画,用图像叙事对我来说很自然,文字反而让我畏惧。后来无字漫画进入瓶颈后,我读了一些书;构思时脑海里开始蹦出句子而不是画面。

原先的创作动机往往来自视觉——脑海里突然冒出的画面或我在某处看到的场景,它吸引我、牵引我去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到某个时期,我的草稿纸上都是字,几乎看不到画了。后来我也尽力调整,不希望图像成文字的附属品,还是希望它们组合在一起时,能传达各自无法单独传达的信息,发挥图文作品的独特优势。从无字漫画到有字漫画,其实是我兴趣与工具的转变过程。

《新周刊》:哪一个时刻有画不下去的感觉吗?

我是白 :《蛋梦见》是图文形式的作品,一般都是由文字驱动,先有文字,配图的阶段我会经常会卡住。因为我觉得文字它本身有完整的能量,如果图配的不好的话,会使文字本身减分。所以我在配图的过程中,会做大量尝试,有时候会很久都找不到我觉得对的画面,这时我就会把它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回来看,就会产生一些新鲜的判断,我会花很多时间找文字和图像之间产生火花的那个时刻。

《新周刊》:对文字从畏惧到被吸引,变化节点是什么时候?

我是白:我觉得和阅读有关。通过更广泛的阅读,我发现文字里的广阔世界,脑海中开始产生一些句子,我想用它们创作。最初的畏惧是因为我从小不擅长写作文,总是写不满字数,可能也和当时作文教育方式有关,总感觉作文要写好人好事,离自己很远。后来的阅读有点像自己给自己重新上了一次作文课。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新周刊》:阅读过程中有什么作品对你影响很大?

我是白:一个是刚才提到的俳句,像《一只狼在放哨》,小林一茶、住宅显信、千代尼等等;后来又发现国内外更多不同风格的诗人,像谷川俊太郎、辛波斯卡;国内乌青的一些诗我也挺喜欢。除了诗歌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还有一些更现实主义的也读。

《新周刊》:关于“图像小说”讨论越来越多,你怎么看这个概念的?

我是白 :图像小说这个概念帮助漫画打破了公众心中一些固有的认知,比如低龄化、娱乐化;这个概念在欧美和后来的国内都起到了市场层面的积极作用。但个人习惯上,我还是更喜欢用“漫画”这个词。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对漫画的定义,他说漫画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漫延开来的画”,我觉得这个中文表达很准确,也很有诗意;也许是因为我从小接触的就是“漫画”。如果从纯粹分类角度,我不觉得有再分出一个“图像小说”的必要,否则好像还得有图像散文、图像非虚构之类。

如何读懂

《新周刊》:在这个人人都能画图的社交媒体时代,你有没有感受到AI在创作上的冲击?

我是白 :最近我在坐高铁飞机的时候,到处都会看到一些AI生成的图像应用在广告上。很显然,我们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期,因为在这之前,如果有公司想要用一张画,那么他必须去别人那边买,或者必须有人画这张画,但现在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偶尔会有作为插画师的一点危机感,虽然不是很大,目前来说,AI还无法替代我工作,我觉得核心可能不在于画面而是内容和概念,但未来就不知道了。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天目里美术馆,由吴智超拍摄)

《新周刊》:关于“我是白”的风格,会不会觉得AI还没有办法模仿?怎么看“风格”这个概念?

我是白 :目前为止它还不能,如果AI能的话,我也可以轻松一点,因为可以借助它去创作更多作品。其实我觉得画面不是核心的,主要是概念和内容上的构思,这部分对我来说也是最难的部分,AI目前还没有办法去帮我。风格的形成,我觉得往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培育的作用,无法精确的设计和计算,而且说到底它体现的是作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新周刊》:在创作过程中会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吗?

我是白 :我基本上不会,除非我觉得作品里有些地方还不完善,以至于它本身要传达的内容没有很好地传达出来。一直以来,我都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觉得有趣的好玩的东西,不太考虑它们是否能被大多数人喜欢,因为那样很累,也不快乐。

创作像是一次小小地醒过来

《新周刊》:回到“附近是具体的”这句话,你会觉得最近有很多人活得不够具体吗?创作对你来说,是不是让生活更具体、更有实感的一种方式?

我是白 :我觉得每个人都在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不得不具体。一次早高峰、一通电话、一场感冒,这些都是具体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停顿和真空,让人暂时离开复杂的生活。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转化成有形的东西,记录那些我觉得重要、值得诉说的事。

《新周刊》:你说创作的起点来自生活里微小的惊奇,你怎么捕捉这些灵感?

我是白 :从出生之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周围充斥着各种信息,我们不停接收和处理。生活是一条平静的曲线,这本书里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个微小的波峰。一旦我开始尝试捕捉,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这样的瞬间,它们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新周刊》:有没有生活中别人看不见、您却看得到的瞬间?会担心灵感枯竭吗?

我是白 :我无法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只是当某些事物占据了我的注意力,我会试着继续为它做点什么。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事物,我眼光停留的那一刻一定有原因。会担心枯竭。创作里不只有快乐,也有苦恼,主要就来自这里。我想起一位漫画家说,创作像耕地,如果我们在地里重复耕种同一种作物会耗尽养分。所以当他想要重复过去的创作时,他发现好像行不通。我也有同感,一旦我感觉到某种贫瘠了,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新的东西,新的形式和感觉。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你的作品往往指向一种被遮蔽的情绪,你是怎么用图像去表达它们的?

我是白 :我觉得我很难描述作品指向的是什么情绪,我甚至不确定这些作品里有没有情绪,我觉得它们更多的是在描摹一种状态,一种清澈地看待周围事物的机会,说机会是因为不是每时每刻都有这样的能力,大部分时间我感觉自己也昏昏沉沉的,或是在某种惯性和事务性的轨道里。创作有点像是一次小小的醒过来,突然透出了水面,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新周刊》:蛋梦见自己是一块石头之后呢?如果石头梦见自己是蛋,又会发生什么?

我是白 :因为我之前读了很多喜欢的俳句,它吸引我的就是克制和简洁,最妙的是它停在那里,不觉得有必要再往下抒发什么,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部分。当然,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石头和蛋其实都不会做梦,会做梦的是我们;会想象它们做梦的也是我们。也许有一天,我的梦里会出现一块石头,它会告诉我它梦到了什么。

年轻人最想要的理解,被他画出来了

(图/盐 Salt Circulations)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9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
...声音。 在我的视野中,有一些女作者已经走向世界了。年轻人可能会有各种想法,也不太受束缚。她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或者觉得对方只是在给自己提供灵感。她们从东方与
2024-06-03 11:15:00
这剧本,AI可写不出来
...万乡、山海、人间为题,鼓励所有愿意表达、热爱创作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即日起,2023热声“立体行走”主题征集正式开启,至9月30日截止。本次征集由分享智丞提供官方技术支持。分
2023-06-30 21:34:00
8.4分的国漫神作,还是赔哭了
...微博截图《大理寺日志》制作公司好传动画的工作人员跟新周刊透露了个中原因,一方面,如今创作成本上涨,相比之下,众筹的资金规模已经属于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他也坦言:“一个行业的商
2023-05-06 09:23:00
拿遍大奖的韩国新锐作家,我们知道的太晚
...生有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讨论吗?在韩国,学习写作的年轻人对哪一类文学作品关注度比较高?金劲旭:对我来说,学生是变装成弟子的先生。比起教他们,更像是我在向他们学习,所以更多的是
2023-01-23 08:37:00
金庸没人读?他有话要说
...契合感。 不过,最近这些年可能又有些不同。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较难代入以前那种积贫积弱的感觉。《新周刊》 :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之前大家觉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的“金庸热
2024-03-13 18:26:00
东西问|聂峻:从北京到哥本哈根,外国读者如何看懂中国漫画?
...物馆为什么要找一个漫画家来合作呢?馆长说,小孩子、年轻人觉得博物馆好无聊,不愿意来。漫画看似是很娱乐化的东西,但事实上它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让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一种很亲和的东西,
2025-04-22 21:28:00
年薪仅1万、吃住在猪圈,“黑心国漫工作室”被曝光冲上热搜
...着这些铁打不动的画手,并持续吸引众多满怀国漫理想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图/微博@真-柳堡) @真-柳堡的发声使得A-soul登上热搜后,多名自称在A-soul待过的
2024-11-11 10:38:00
漫画家米二:我不创造文化,只是文化的搬运工
...空,二是他觉得“说出来”的东西没太大意思。以下是《新周刊》对米二的访谈实录。米二创作的漫画《一人之下》,不知不觉连载了8年,成了“国漫之光”。(图/聂一凡)画漫画就像“烙烧饼
2023-12-01 00:56:00
导演王小帅:能不能拍好电影,才华只占35%
...的王小帅,在一次会议上听到厂领导说,像王小帅这样的年轻人想要独立工作恐怕还需要五年。这让一直等待机会的王小帅,忽然有了一种清晰的幻灭感。领导话音未落,王小帅就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2023-10-19 08:15: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拥抱与解决方案如何同频? 珍爱网支招恋爱沟通指南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情侣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容易“撞车”,其中“他在讲道理,她在等拥抱”引发了无数网友共鸣。情侣间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各说各话
2025-11-07 15:59:00
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感动全网 老师讲述背后故事:学生主动要看不好的评论
大皖新闻讯 学生在作文中回忆与奶奶之间的事,奶奶从罐子里舀白糖给他吃的小小回忆,生动表达了祖孙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老师被这篇作文感动
2025-11-07 19:23:00
带“家味”的炒饭 满是爱的味道-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爸,食堂的菜总觉得少点啥,特想吃你炒的饭。”这句随口抱怨,让父亲关了天津的烧烤店,奔波900公里到吉林四平为女儿支起炒饭摊
2025-11-06 13:35:00
西安女子取现百万现金险被骗 民警8小时耐心劝阻
从起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感激,民警的耐心劝导,挽回了她被诈骗分子“盯”上的钱包。女子取现100万险被骗 民警火速拦截近日
2025-11-06 18:29:00
电话听出异常 受伤老人获救助
独居老人踩着凳子取柜顶东西,摔倒在地,无法起身。正当不知所措时,网格员给老人打来问询电话,获悉这一突发情况。11月6日上午
2025-11-06 22:11:00
珍爱网见证:在屏幕那端,他们找到了余生的伴侣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小李和小陈(均为化名)原本是两条平行的轨迹。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品牌策划,生活被会议与数据塞得满满当当
2025-11-05 13:58:00
“云养伙伴”打开社交新模式
在社交关系趋向“轻量化”的当下,一群年轻人正探索超越“搭子式”关系的新型社交模式——“云养伙伴”,也就是“认养”一个网络世界里的朋友
2025-11-04 14:15:00
47年,平凡的坚守与伟大的情分——聆听“好嫂子”闫学菊的人间烟火故事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刘玉娜通讯员 张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潘旺村大马家疃,闫学菊用47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亲情传奇
2025-11-04 15:08:00
101岁老人耳聪目明 长寿秘诀是心宽不生气
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社区西安电力机械公司家属院,提起101岁的老人张巧巧,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101岁还能这么精神,思维这么清楚
2025-11-04 18:42:00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9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实现快速的“语言大爆发”
语言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常常充满了挑战。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表示,接诊时
2025-11-04 19:30:00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