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建文四年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王朱棣不费一兵一卒进入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宫殿,葬身于火海(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从密道逃走了)。
朱棣进入京师后先是祭拜明孝陵,后准备登基称帝的事情;登基需要起草昭告天下的诏书,而被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则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棣也看中了方孝孺的名气。
没想到方孝孺穿着孝服来到朱棣这里,嚎啕大哭。
朱棣从椅子上站起来安慰方孝孺:“先生不要太伤心了,我不过是效仿周王辅政而已!”
孝孺衰绖人,悲恸声彻殿陛,上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成王在哪里?”方孝孺问朱棣
“成王已经葬身火海了!”
“那你为什么不辅佐成王的儿子呢?”方孝孺毫不客气地反问朱棣。
“大明王朝需要年长的君王”
“那你为何不不立成王的弟弟为新帝呢?”朱棣一时间被方孝孺问住了,回答道:“这是我的家事”然后示意身边的侍从给方孝孺准备纸笔,很客气地对方孝孺说:“昭告天下的诏书,先生来写是最合适的。”
方孝孺将笔一扔,宁死不从。
朱棣也逐渐失去了耐心,问方孝孺:“你不怕我助你九族吗?”
方孝孺一副大气凛然的样子:“你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呢?”
朱棣还是强迫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拿起笔来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将方孝孺拉到菜市口车裂分尸。
孝孺投笔。哭且詈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上曰:“独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犹欲强之,孝孺乃索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诸市。
一代名儒就这样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方孝孺的身上有两个跟随他600多年的标签:一个是“天下读书的种子”,一个是“诛灭十族”。
这篇文章让我们暂且放下这两个标签,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600多年前的大儒,为何会如此呢?
01方孝孺有才心存大志但太祖不重用
方孝孺是台州宁海人,他的父亲是江宁知府方克勤。
方孝孺从小就很聪明,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每天读的书就有一寸那么厚;正因为此,方孝孺被乡亲们称为“小韩愈”。
方孝孺确实人如其名,既“孝”,又“儒”;不仅是一个大孝子,而且学问做得非常好。在父亲方克勤的教导下很小就会作诗,并且有远大的志向,希望将来能“明王道、致太平”。年龄稍大一些,在同乡的推荐下,师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如此来算的话方孝孺还是朱标的师弟。宋濂的门生中即便是那些有名的文人都不如方孝孺,但方孝孺并不将文辞写作当成重点,反而志在治理天下。
洪武九年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杀,方克勤是出了名的大清官,但却因空印案,丢了脑袋。
方克勤死后方孝孺亲自为父亲写《先府君行状》,并恳请自己的老师宋濂为父亲写墓志铭。并亲自扶着灵柩回乡将父亲安葬,大家都被方克勤的孝心所感动。
洪武十五年,翰林院吴沉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方孝孺,因为之前朱元璋都听说过方孝孺的名气,便将方孝孺召入宫中。朱元璋很欣赏方孝孺,告诉太子朱标:“方孝孺这个人人品才学都不错,你可以一直用着。”
朱元璋虽然欣赏方孝孺但并没有用他,而且按照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话来说,朱元璋是将方孝孺留给太子朱标来用;待朱标登基后开始重用方孝孺。
所以便将方孝孺送回了老家,让他回乡继续读书;之后因为仇家的举发方孝孺被抓入京城,朱元璋还是将其放了。
十年后,方孝孺再次因为别人的举荐被朱元璋召入京城,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这一年方孝孺已经36岁。
朱元璋将其授予汉中教授的职位,让他每天都给学子生员讲学,因为方孝孺学识渊博,让很多学子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有很多外地的学子都前来听方孝孺讲课。
四川举行乡试的时候,方孝孺还曾与茶陵陈南宾一起被聘为典试官。
当时蜀王朱椿已经到成都就藩,听闻方孝孺学识渊博、威望极高,便将方孝孺请到自己的府邸,以礼相待,并且让方孝孺担任世子的老师;蜀王与世子都很尊重方孝孺,世子每次见了方孝孺都会行大礼,就连蜀王朱椿见了方孝孺都会作揖;可见方孝孺确实有真才实学,不仅征服学子们,还征服了朱元璋的儿子。
是月,四川乡试,聘方孝孺及茶陵陈南宾为典试官。孝孺在蜀,名重一时。而南宾时为蜀府长史,蜀王好学,与孝孺并见敬礼
02得建文帝重用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朱元璋给皇太孙留下了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齐泰、黄子澄(东宫伴读,朱允炆的老师)与方孝孺。
方孝孺本是留给太子朱标的人才,只可惜太子早逝,朱元璋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继承皇位;方孝孺自然就成了皇太孙朱允炆的人才。
很多人以为建文帝削藩跟方孝孺也有关系,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为建文帝出谋划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建文帝决定削藩时,方孝孺压根不在京城,还远在蜀地。
建文帝下旨将周王朱橚抓了起来,押送到京城以后;方孝孺才被建文帝召回了京城,授予翰林院侍讲一职。
建文帝还是皇太孙时就听说过方孝孺,心里还是很尊敬方孝孺的;再加上是皇祖朱元璋为其留下的人才,建文帝自然会重用。刚登基没多久便将方孝孺召回京城,将方孝孺每天都留在身边做自己的顾问。
建文帝喜欢读书,若是在读书时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就会请教方孝孺;
在与百官商讨某项朝政决策是否可行时,建文帝有时候会让方孝孺在屏风前边批阅文书。
建文帝登基后便开始编纂《太祖实录》等重要的书籍,都是方孝孺担任总裁官。
后来建文帝又根据方孝孺的建议,更改官制:将六部尚书封为正一品官,并设置左侍中与右侍中;将督察院改为御史府,都御史改为御史大夫。
更定官制,用学士方孝孺议也。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
其实方孝孺就是仿照《周礼》来更改的官制,在当时朝中官员认为这并不是要紧的事情,不必着急;但方孝孺以“事事复古”为主导,建文帝全部照准。
更改官制后,方孝孺的官职为文学博士。
03方孝孺未奏效的离间计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民后,建文帝先后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岷王朱楩、齐王朱榑削藩,贬为庶民;而湘王朱柏更是不想受辱,一把火烧了湘王府,自己也葬身于火海。
但这并没有阻止建文帝削藩的步伐,燕王朱棣很清楚建文帝很快就会对自己动手;不如先下手为强,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口号起兵造反。
建文帝派长兴侯耿炳文前去征讨朱棣,而征讨朱棣的诏令、檄文等全部出自于方孝孺之手。
建文三年七月大将平安趁着北平空虚,从真定出发,前去围攻北平城;在距离北平城五十里的平村安营扎寨,并且骚扰这里的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世子朱高炽得知后率领民兵坚守,并且派人前去告知朱棣北平的情况,此时的朱棣正在大名,下令刘江回北平支援。
其实这个时候的南军因为疲惫不堪,也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更何况德州的运粮通道被朱棣阻断。
方孝孺给建文帝出了一招离间计:让建文帝给燕王世子朱高炽写一封信,让世子朱高炽归顺朝廷,并且答应让朱高炽做燕王。
方孝孺之所以出这样主意,是因为他在洪武二十九年结识了蜀人林嘉猷。方孝孺将林嘉猷推荐到了史馆做编修官。林嘉猷因为曾经有事前往燕王府,知道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想要陷害世子朱高炽的事情。
方孝孺便认定朱棣的儿子之间不和,可以利用离间计让他们父子离心。
嘉猷尝以事人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而是时河北师老无功,德州饷道绝,孝孺乃言于上曰:“兵家贵间,今贻世子书,令归朝廷,许以王燕。彼诚携贰,王必北归,王北而我饷道通,事乃可济。”
若世子朱高炽真变心的话,朱棣必定回北平处理内乱。朱棣回师北平,南军运粮的道路便通畅了。但只能说方孝孺的计谋是好的,朱棣与朱高炽能不能上当就是另一回事了。
建文帝认为方孝孺的计策很不错,便让方孝孺亲自写信给朱高炽。然后,派锦衣卫千户前往北平送书信。
没想到世子朱高炽并没有将书信拆开,而是将书信以及张安一起快马加鞭送到了父亲朱棣那里去。燕王府有一位宦官黄俨向来巴结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在张安带着书信前往朱棣营地时,黄俨也派人前往大营,并且先一步到达营地,告诉朱棣:“世子要造反!”
朱棣很是生气,正在想办法如何处置世子;但很快张安带着还未拆开的书信到了大营,朱棣将信拆开以后,很是高兴,说道:“差一点就冤杀了我的儿子”。
王启视,喜曰:“几杀吾子!”
方孝孺想要用计谋离间朱棣父子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只可惜失败了;由此可以看得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方孝孺只是听别人说朱棣的儿子们不和,但对朱棣的儿子们的性情并不十分了解,贸然用离间计怎么会有实际的效果呢?
04劝建文帝坚守京城
朱棣靖难三年的时间,亲自带兵在前线指挥,腥风血雨中来回穿梭。虽然攻下的城池不在少数,但很快就会被南军再次占领,真正掌握在朱棣手里的城池不过只有北平、保定与永平三座而已。
朱棣身边的谋士道衍劝朱棣:“不要占据城池,快速南下直取京师,这才是上策!”
朱棣接纳道衍的建议,带兵再次南下,仅用五个多月的时间便已经到达扬州。了解地理的人人应该知道扬州距离南京有多近,建文帝开始慌了,号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
此时黄子澄与齐泰都不在京城,建文帝只能找方孝孺商量对策;方孝孺说:“事情太过紧急,应当采取缓兵之计;先派人前往燕军的大营与朱棣进行谈判,以割地为条件,拖延几天的时间;等到南方召集的士兵到了,胜负就不好说了。”
“事急矣,宜以计缓之,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至,胜负未可知也。”
建文帝采纳方孝孺的建议让庆成郡主前去议和,按照辈分的庆成郡主是朱棣的堂姐,朱棣一眼就识破了建文帝的计策,和谈失败。
和谈失败后朱棣从瓜州渡过长江,到了六月初八的时候朱棣的燕军已经在龙潭安营扎寨,逼近南京城,一时间朝廷上下为之震惊,建文帝急的赶紧召方孝孺前来出谋划策。
大臣们都在劝建文帝暂时前往浙江、湖湘等地避避难,以待来日。
但方孝孺并不赞成:“南京城尚有二十万大军守卫京师,我们应该想办法等待援军;就算是真的没有希望了,作为一国之君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的。先暂暂时的办法就是再派大臣、诸位王爷前去跟燕王谈判,以此来拖延时间。”
“城中尚有禁兵二十万,唯有力守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无已,且遣大臣、诸王等再诣燕师以缓之。”
建文帝还是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先是派了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常茹等人前去燕军大营,谈判失败后再派谷王朱橞与安王朱楹前往,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四天后实在无计可施的建文帝派人带着藏有密诏的蜡丸,到各处去催援兵,但都被燕王朱棣的人给抓了。可以说对于建文帝而言除了城中二十万大军外,已无援军可用,因为他的圣旨已经出不了京城。
建文帝只能与方孝孺执手痛哭,然后派徐辉祖将部队兵分几处防御。
只是没想到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将金川门打开,燕王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得以进入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宫殿,至于在大火之中找到的尸体是不是建文帝,我们暂且不论,来看看忠臣方孝孺的下场。
05方孝孺殉大道被诛灭全族
在朱棣离开北平南下时,朱棣身边的谋士道衍就跪求朱棣饶方孝孺一命:“若陛下攻下南京城,方孝孺定不会投降,但希望陛下不要杀他;若是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朱棣也是爱惜人才之人,便答应了道衍的请求。
只是没想到方孝孺如此“愚忠”,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朱棣大怒,不仅将方孝孺处死,还诛杀了他全族。
方孝孺赴死的路上,作了一首绝命诗: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报国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的兄长方孝闻,在此前已经病逝;
他的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起押赴刑场,跟方孝孺一样做了一首诗,慨然赴死。
而方孝孺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全部自缢而死,两个女儿则是跳进了秦淮河。
在方孝孺身上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诛十族”,此种说法出现于祝枝山的《野记》中:
朱棣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直接将笔扔掉:“大不了灭我九族”,朱棣怒声呵斥道:“我可以灭你十族”,身边人不解,问朱棣:“怎么还多了一族呢?”
朱棣说道:“方孝孺的门生也算一族”。
这便是方孝孺被灭“十族”的说法由来,不过这种说法大多在野史中出现,正史中没有这种说法。
在《明史》中提到了方孝孺的弟弟赴死,妻子与儿子自缢,女儿则是投河自尽;总而言之一句话方孝孺一家都是忠烈之人;但并没有提到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
至于方孝孺究竟有没有被诛十族,暂且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方孝孺确实是因为忠于建文帝不肯定投降朱棣,而被朱棣处死的。
结语
“黑衣宰相”姚广孝将方孝孺称为“天下读书的种子”,可见其学问确实做得好,颇有影响力;
但很可惜,他是太祖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治理天下的人才,而不是守天下的人才。
也应了一句话:书读得好、会做学问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可以有一番不错的作为,但是若生在乱世的话(靖难之役时连年征战)真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可怜的是建文帝无人可用,只能依靠文人来守天下,面对身经百战的燕王,这些从未上过战场的文人又怎么是燕王的对手呢?
燕王进入南京城以后,原先建文帝的旧臣大都前去跪迎朱棣,可见对于这些大臣们来说不管是建文帝还是朱棣,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都还是大明王朝。
若是如此看来的话,这些人很是识时务,则为俊杰,而且很多建文帝的旧臣,比如“三杨”、胡濙等人,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而方孝孺愚忠建文帝,宁肯死都不屈服于朱棣。
不仅自己被处死,还牵连到了自己的家人,确实很可惜。
建文帝可以说是将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但我们不能否认他身边人的品质;就拿方孝孺来说,他忠心的不仅仅是建文帝,更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读书人应守的大道,忠于自己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9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