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上午十点半,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的长者食堂里早已坐得满满当当。打餐台里热米饭正冒着绵密的白气,刚出锅的各类菜式散发着浓厚的香味,老人们一边熟稔地向对方打着招呼,一边笑盈盈地唠着家常,混着碗筷轻碰的脆响,整个食堂都沉浸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
柏杨林街道的长者食堂每天要接待近百位老人。对老人们而言,这里的热乎饭比家里的冷灶台更贴心。这间食堂不仅缓解了老人们“吃饭难”的问题,更传递着街道浓浓的关怀与温情,让“吃饭”这件小事,变成老人们一天里最盼着的念想。
柏杨林街道的老人们在长者食堂里就餐。
7月28日,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师生组成的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柏杨林街道,带着对社区养老实施情况的好奇与探究,开启了一场实地深度探访。
柏杨林街道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对于从大山深处、偏远村寨搬到柏杨林街道的老人们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解决生活适应、居家安全等实际问题,更渴望有人帮他们跨过“新老生活”的鸿沟,在陌生环境里慢慢找回“家”的感觉。
“目前街道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80人,约占总人口的11.65%。”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叶均平向调研组介绍道:“我们每周一至周五中午为老人提供一顿爱心午餐,供应的午餐为三菜一汤,老人们只需支付1元钱,便能吃到饱。”
罗德飞老人是食堂的常客,“现在每天来这儿,能吃到热乎饭,还能和大伙儿聊聊天,心里亮堂多了。”在老人心里,这方食堂盛着的,从来不止是热乎饭菜,更是党委政府把关怀变成烟火气的实在。
柏杨林街道环境。
在这碗“暖心饭”的背后,柏杨林街道全面铺开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柏杨林街道积极探索“11111+N”工作机制,纵深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抓好1部条例宣传、健全1套治理体系、运营1个长者食堂、开办1个老年学堂、完善1套服务设施、整合资源开展多种服务”等,打造和谐、安定、幸福社区。
为了让老人们在家中住得安稳、日子过得敞亮,柏杨林街道同步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与上门服务工作。截至目前,街道已为199户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让更多老人享受安全便利的居家环境。针对老人生活不便等问题,还推出上门服务,将便利和温暖直接送到家中。目前,这样的上门服务已覆盖490户老人家庭,涉及卫生清理、理发修脚、探访关爱等内容,细致的服务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老人们生活里的大小难题。
工作人员为老人开展上门理发服务。
调研组和老人们聊得正热乎时,70岁的郑寿友起身为大家展示书法。“现在政策好啊,自从搬来了柏杨林街道,平时还能练练书法,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充实。”郑寿友脸上满是笑意,随后又谦虚地说:“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有的字写不对,你们年轻人学问高,可得帮我指点!”郑寿友的话逗笑了在场所有人,活动室里墨香混着笑声,成了柏杨林街道社区养老生活里鲜活的缩影。
郑寿友为大家展示书法。
调研组与街道工作人员、老人合影。
从一顿热饭的温饱,到适老化改造的安心,再到上门服务的暖心,柏杨林街道用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养老服务的根系深深扎进了社区的土壤里,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里让老人们感受到“养老不离家”的温暖。
指导老师 康红梅 刘自庆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实习生 赵莹桢 文珍珠
肖雪梅 刘欣悦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1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