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院士委员畅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牛伟坤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届市政协委员中有9名院士,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智库”,他们围绕这一话题畅所欲言。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来自科技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认为,北京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聂祚仁说,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然而,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主动性不够,高校院所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广度不足,有效的深度融合机制仍需完善等。聂祚仁建议,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解决好“由谁来创新”“成果如何用”等问题,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定位清晰、分工协作的共同创新局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也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优化配置资源,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深度融合的资金和金融支持。
在聂祚仁看来,推动破除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也至关重要。他认为,要积极研究解决档案、人事关系等束缚问题,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定期选派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到产业界兼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资深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高校师资队伍等。
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来自教育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说,北京市要完善留人、用人的配套措施,让最优秀的人才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中发光发热。
方复全认为,首先要选好才,引进的人才应该以发展目标为导向。要把人吸引到北京,就要分类施策。方复全举例:“比如,创业型的人才可能要在北京孵化企业,那么我们就要提供友善的营商环境,优化配套的税收政策等;针对战略型科学家,要为他们配好队伍,创设好研究环境,让金点子有落地的平台等。”还应为引进人才解决好共性的需求,比如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让优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
营造有利创新的文化环境
来自教育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认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除了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之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同样至关重要。“创新做的是从‘0’到‘1’的事,意味着要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所以我们要鼓励标新立异,要让科技人员敢说、敢做。”
谭天伟说,要想打造好的创新文化环境,首先要给科学家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允许科学家有一段稳定期的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以各种量化的指标求结果。科研项目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更加多元。在他看来,有的科学发现是能预先设计的,但是更多的新发现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表示,创新文化的营造还要从娃娃抓起,大中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是重要抓手之一。谭天伟举例,目前很多的创新发现来自于交叉学科,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体系的薄弱点,他建议,要加大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06: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