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奉橘帖》
临近过年,家家户户的果盘都有橘子。
橘子,是江南常见的果子。《说文解字》里讲道,“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注里又解释道,橘受天命,生于江南。若过了淮河,生出来的果实就是酸大于甜的枳。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的深秋,王羲之在自己果园里收获了满满几大筐橘子,捡拾之后找人寄出,随橘子附上一封手札,这封手札,只有十二个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这里的三百枚,当然不是王羲之仔仔细细数过的实数,只是说,就这些,不太多,也不太少。
看起来,王羲之对种植蔬果蛮有兴趣,他给友人写信,“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他的果园种着“青李、来禽、樱桃”诸种果树,还跟当时的益州刺史周抚学习水果种植技能,经常要周抚给他快递水果种子。
王羲之、王献父子的手札里,常见他们寄果子给友人。老爹寄橘,有《奉橘帖》,儿子寄梨,有《送梨帖》,与老爹口气如出一辙:“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魏晋人的佳处,都在此间。日常三言两语,随手一行两行,便情致摇曳。
六七个世纪后,苏轼偶然于好友刘季孙家里见到一个帖,惊叹道:“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但这个帖,是《奉橘帖》,或是《送梨帖》,或是《黄柑帖》,在南宋时曾吵作一团,今人更不知,苏轼所见到底是哪一个帖。
刘季孙,字景文,便是苏轼诗《赠刘景文》的受赠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大约是在元祐五年(1090)十月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写的,刘景文当时也在杭州任两浙兵马都监。十一月,苏轼向朝廷上了一道《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刘季孙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
这年苏轼55岁,刘季孙58岁。
橙黄橘绿之说,苏轼固然是以“不要怂就是干”的精神来勉励好友老而弥坚,不过也与他本人爱橘有关系。他在《楚颂帖》中写道:“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如此看来,天才,都喜种橘呀。
有了王羲之和苏轼作榜样,士人们有了新的奔头。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说,自从有了“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个句子,吴中士大夫们都纷纷在自家园子里种起橘来,还把园子命名为“好处”。
“最是橙黄橘绿时”,后来常作“正是橙黄橘绿时”,大概是缘于南宋有一幅《橙黄橘绿图》,对页有抄录的苏轼诗,最后一句,却是“正是”。
画上,一条水流弯弯远去,水流两岸种满了柑橘树,果实已结得相当丰硕,有的都似乎饱满得裂开了,在空气里散发出甘甜的芬芳。
南宋画家善以诗意入画,尤其苏轼在高宗朝深受朝野追捧,他的许多句子都曾入画,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如“只恐夜深花睡去”,亦比如“最是橙黄橘绿时”,往往在画的对幅,有皇帝亲笔抄下的原诗。
宋高宗对《赠刘景文》的追慕,难道仅仅是源于江南的橘树吗?或许,是他敏锐地感知到了55岁的苏轼对58岁的刘季孙最大的期许:我们五十多岁怎么了?人生的下半场才是最美的,壮士暮年,更宜奋进啊。
他细细看过画中的菊枝、橘林、清溪、飞鸟,默念着“老当益当”,提笔将苏轼的诗题于对幅,“正是橙黄橘绿时”,最重要的,乃是当下。
读至此,是否觉得,过年剥一只橘子来吃,不仅仅是为了大吉大利,而是要一个当下灯火可亲家人团聚的甜味儿。若吃了橘子,留下橘子皮,晒干,磨粉,和沉香粉混在一起还可以做成香佩,这枚香佩就叫《橘颂》如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2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