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10 17:57:00 来源:戏说三国

这一讲我们终于可以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秦昭襄王时代,进入一个崭新纪元了:这就是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这位秦孝文王,就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曾经受封为安国君,在悼太子死后被指定为王位接班人,在上一年秦昭襄王驾崩之后终于接班了。

王位继承,有逾年改元的规矩,虽然秦孝文王在上一年已经继位,但要等到新的一年开始,才算正式继位,改用新的年号。但我们看《资治通鉴》的记载,会发现一处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在标注了“秦孝文王元年”之后,内容却不是从正月开始的,而是“冬,十月,己亥,王即位”,这是怎么回事呢?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因为,秦国人认为自己是上古圣王颛顼的后裔.所以使用一种特殊的历法,叫作《颛顼历》,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所以我们看秦国的历史,国家大典一类的事情经常被安排在十月。从十月开始进入新年,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一直排到九月,九月是全年的最后一个月。月份很难和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匹配,所以历法总会有置闰的需要。当时的规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最后,在秦国就是九月之后还会出现一个闰月,叫作“后九月”。过完了“后九月”,进入十月,就是新一年的开始。

秦国为什么要把历法弄得这么不自然呢?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了,推测起来,大概是为了彰显自身的文化特殊性,不服周天子的管束。这就像西夏,本来汉字用得好好的,非要凭空创制一套自己的文字。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很常见。

秦国到了昭襄王执政的晚期,把正月换成了一年的第一个月,和我们熟悉的夏历保持一致。原因同样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秦昭襄王准备改朝换代,一统天下,所以不再强调秦国的独特性,转而彰显秦文化的普世性,毕竟普世性越强,海纳百川的潜力就越大。

但是,秦国虽然把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重大典礼依旧会选在十月,路径依赖不是那么容易扭转的。这才有了秦孝文王一直等到十月才举行登基礼的记载,然后出人意料的是,他远远没有父亲那样长寿,登基才3天就驾崩了。

还好秦孝文王的继承人已经确立好了,就是“奇货可居”的那位子楚。子楚飞速继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奉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对于华阳夫人和子楚来说,大概欢喜远远多于悲痛。假如秦孝文王健康长寿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华阳夫人迟早都会失宠,秦孝文王永远存在另立王后和太子的可能。秦孝文王驾崩得如此及时,华阳夫人和子楚的心里怕是长吁了一口气吧。

同一时间,山东六国仍然硝烟弥漫。令人吃惊的是,上一年燕国起倾国之军大举伐赵,竟然还有余力分兵伐齐,打下了齐国聊城。不过转年来聊城燕军就陷入了僵局,因为有人向燕王喜打了小报告,大概是诬陷燕军指挥官谋反之类的内容吧。史料并没有留下这位指挥官的姓名,我们就按《资治通鉴》的说法,叫他燕将好了——这位燕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既没法发起进攻,也不敢撤回燕国。没办法,只能耗在聊城城内了。但耗下去也不容易,城外就是田单统率的齐国大军,攻城已经攻了一年多了。

田单忽然现身聊城,有点让人不敢相信。田单光复齐国之后,被赵国聘任为相,那已经是10多年前的往事了,史料当中再也不见他的踪迹,从情理上说,大概率上田单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毕竟没有铁证,我们姑且相信司马光好了。现在,田单久攻不下,真仿佛历史重演,他又去找鲁仲连想办法了。

鲁仲连还真有办法,写了一封长信,系在箭上射进聊城。这封书信,在《史记》和《战国策》里都有全文,长篇大论,文采斐然,所以后世的古文选本经常把它收录进去,还给拟了一个题目,叫《鲁仲连遗燕将书》。但司马光删繁就简,抛弃文采,只要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很简单,为燕将分析利害得失,说困守孤城毫无意义,燕国不可能派出救兵,齐国的增援却源源不断,燕将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撤军回国,要么投降齐国。总之敦促燕将:早做决定吧,再没有第三条路了。

燕将收到书信,连哭了3天,下不了决心。倒也不全怪他优柔寡断,实在是鲁仲连这封信通篇高来高去,一点都没能帮燕将解决实际问题。两条路真的可以二选一吗?显然不是。燕将顾虑的是:撤军回国的话,燕王喜已经猜忌自己了,回去怕是自投罗网;投降齐国的话,鲁仲连信里说什么裂土封侯,其实哪有那么容易,仗已经打了这么久,杀了不少齐国人,投降之后未必能被善待。燕将思前想后,感觉左右都是死,最后的决定是:与其被杀,不如自杀。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燕将自杀之后,守军群龙无首,田单终于夺回了聊城。《史记》记载田单趁乱屠城,事情显然不合情理,《资治通鉴》做了删节。战后论功行赏,鲁仲连当然该居首功,但他拒绝一切封赏,拒绝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以至于逃出了大陆,逃到海上去了,只留下了一句铿锵有力的名言:“吾与富贵而诎(qū)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哉。”大意是说,我与其享受富贵却听命于人,不如安守贫贱却自由自在。

鲁仲连这样的高风亮节,是不是能够赢得所有人的敬佩呢?

并不是,司马光马上引用《孔丛子》的内容,这是魏安釐王和子顺(孔斌)的一段对话。

魏安釐王向子顺请教天下有谁称得上高士,子顺回答说:“一个都没有。但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鲁仲连能算一个。”

魏安釐王不以为然,说鲁仲连太做作了,不自然。

子顺讲了一番道理,说人或多或少都会做作,如果一直做作下去,就会成为君子,当做作在年深日久之下内化成人的行为准则,别人眼里的做作表现反而正是君子的自然流露。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子顺的见解,从常识上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每个人出门之前都要穿好衣服,即便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至少也要遮羞。如果纯粹出于天性的话,酷暑难当的时候自然会裸体出门,但谁也不会这样做,因为穿衣服遮羞这种做作举动在我们而言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当然,高更时代的塔希提土著如果看到我们这些所谓文明人,大概会嗤之以鼻,骂一声“做作”吧。

但如果放在儒学背景里解释,问题就有点复杂了,因为它太靠近荀子的性恶论了。而司马光摘引这段内容,到底是批判还是赞同,并不容易判断。貌似更像赞同,但是,前边讲过,孟子认为假仁假义可以和真仁真义殊途同归,论证过程和子顺这番话如出一辙,而司马光专门写过一部《疑孟》,旗帜鲜明地反驳孟子,并不认为仁义之道只要做作到底就能弄假成真。(

司马光在鲁仲连的问题上为什么会背离自己的《疑孟》立场,也许只是一时失察,也许做了一点让步,认为“高士”既然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倒也不妨退而求其次。

但也有不肯退让的人,司马光的故交晚辈邵博就是其中之一,说子顺所谓“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完全就是孟子“久假而不归”的意思,司马光当初批评孟子批得很对,苏轼也说过假装一辈子也不可能变假为真。

鲁仲连用一封信攻下一座城,他是如何做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有一个天生的大坏蛋,一辈子精于伪装,无时无刻不在做善事,从来不作恶,他到底算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们拿今天的见识来看这个问题,简直觉得荒唐,但如果把它扔进古代的儒学世界,很容易就能激起学霸们的唇枪舌战,斗到昏天黑地也不见分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0 1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秦帝国在550年的崛起之路上,有哪六大关键
...带回咸阳。周天子的消失和九鼎入秦,象征着周秦之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从秦灭周的次年,即公元前255年开始以秦昭襄王纪年。6,秦王政横扫六合,称始皇帝秦昭襄王虽然是秦王政
2024-02-22 20:15:00
人屠的崛起:伊阙之战
...,楚顷襄王从秦国方面迎接新妇,秦楚两国又重归于好。司马光对此评论道:“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
2023-10-16 16:16:00
司马光评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司马迁口中“智勇兼备”的蔺相如,同样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却并不赞同,尤其是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事之上。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直言完璧归赵是一场失败的外交,更是有“人臣
2024-06-18 20:12:00
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和张仪的结局如何?
...嬴政担心吕不韦投靠其他诸侯国或者发动叛乱,于是写了封信责备吕不韦,同时还说要把吕不韦迁移到蜀地去,于是吕不韦服毒自杀,这一年是公元前235年。综合起来看,秦国七任相邦中,除了
2023-08-24 15:03:00
秦国历代国君的历史使命与国家崛起
...到一大批告状信,动摇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一封信。说咱俩签的合同还算数吗?秦武王一听这个话,继续给他增兵,果然最后甘茂把韩国军事要地重镇宜阳给拿下来,杀了6万韩军,打开
2024-01-30 18:10:00
秦武王攻下宜阳改变秦国命运,他能不能列入六世之余烈?
...候秦武王也怂了,打算撤军。甘茂啥也不说,只是写了一封信给秦武王,上面只有两个字:息壤!秦武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果断增兵5万,又把他那些心爱的大力士都派上了战场。甘茂
2023-04-19 09:31:00
齐国伐宋成功后,刚迈上巅峰就沉沦谷底,这是怎么回事?
...。(2)秦国将军蒙武攻打齐国,拔取9座城邑。(3)这是司马光着墨较多的部分,简单讲就是齐湣王发飘了,犯众怒了。我们先看第一件事,国君峰会,会面地点特别耐人寻味。宛,你也许还记
2023-06-08 10:43:00
如果没有秦始皇,谁还能统一天下?
...又经常能吃到时代的红利。比如说三家分晋,秦国门口的一座大山倒塌;再比如说魏国衰落,秦国东出的障碍消失;还比如说楚国决策失误,秦国南下的时机顺利到来。我们不能说,谁坐在秦始皇那
2023-04-17 15:57:00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成就统一大业,这六世秦王都有什么功绩?
...世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王,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那么秦始皇之前的这六位秦王都有什么功绩?秦并六国1、秦孝公-开创秦国富强之路秦孝
2023-07-07 11: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