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常听评书的朋友,一定听过这句话: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说起这醋,山西老陈醋那是中国四大名醋之首,足有3000年历史,可要追根求源,醋到底打哪儿酸?能说清楚的人还真不多。
8月2日至3日,第六届国际醋酸菌研讨大会在“中国醋都”清徐县召开,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6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从谷物、果蔬到微生物菌群,再到分子层面,为大家揭开藏在醋里的一重重神秘面纱——
醋打哪儿酸
酸甜苦辣咸,对味觉的探索,中国人跟外国人没啥大不同。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佛朗索瓦·巴尔雅,用带着浓浓法国腔的英语,对着全国100余家醋企的代表们,将食醋生产的全球史娓娓道来。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曾有相似的酿造酸味食品、饮品的经验。历史学家推断,2500多年前的晋阳城就有了醋作坊。
不过,经验背后是怎样的变化机理?从18世纪到19世纪,科学家前赴后继,足足用了100多年时间,才真正搞明白其中的微生物之谜。路易斯·巴斯德首次搞清楚酿造中的微生物作用及氧化机制,荷兰科学家分离并命名了醋酸菌,彻底解开了“醋打哪儿酸”这个千年课题。
中国的谷物醋、欧洲的果醋,“醋酸是主要成分,也是酸味的来源。”北京工商大学宋焕禄教授介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研究员张英平指出,中国醋是在原料中加入酒曲,先把糖分转化为酒精,然后醋酸菌发挥作用,将酒精氧化为醋酸。
生物机理的揭示,激发了更多研究兴趣。这些年来,研究者们发现,醋酸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拥有庞大的“家族”,目前已经发现20个属70余种天然醋酸菌。不同种类的醋酸菌以及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种群,在酿造中千变万化地组合,催生出“千姿百态”的醋家族。
有啥不一样
有经验的酿造技师,对原料的产地和品质,酒曲和醋曲的配比,甚至水的来源,都极其讲究。“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很多人相信,技艺之外,水好、高粱好是重要原因。
山西老陈醋以高粱、豌豆、小米等谷物为原料,这些原料除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外,还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微生物或搬运或转化,最终浓缩进老陈醋里。
独特的酿造技艺,也引导着微生物转化出别样的风味。比如,老陈醋酿造工艺中,最大特点就是熏蒸(醅),多日的熏蒸形成独有的“烟熏”味道。而贵州师范大学的陈福生教授研究发现,山西老陈醋中的风味物质“川芎嗪”,其含量在熏蒸阶段增长迅速,当熏蒸到第5天时,达到最高含量。
原料、工艺以及陈酿、气候等,在微生物的加持下,给山西老陈醋带来了不一样的“内涵”。会上的一些研究报告显示,上百种之多的风味成分造就了老陈醋极具标识又备受称道的“酸、香、甜、绵、鲜”。还不止如此,风味成分中的多酚、川芎嗪、γ-氨基丁酸、阿魏酸等物质,除了让人蘸饺子、浇面的时候口感酸爽外,对人体健康也起着大大的作用。
醋往哪儿去
10个国家,院士、教授、博士等数十位专家,聚焦的可不止这个问题。大会的主题“健康中国醋能起到作用”,打一开始就亮明了指向:醋往哪儿去?
山西人有句俗谚,“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这种保健功效,在专家学者的诸多研究中,得到了科学理论和实验证据的支撑。早在2014年,山西老陈醋就实施新的产品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氨基酸态氮不低于0.2g/100ml、总黄酮不低于60mg/100g、川芎嗪不低于30mg/L。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指出,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特性,是现代保健食品中的“明星成分”。专家指出,总黄酮、川芎嗪是由山西老陈醋的特殊工艺天然形成的,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肺纤维化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近年来,一些醋企开拓思路,加大科研投入,还陆续推出醋保健品和药食同源产品,不断拓展醋的应用领域,挖掘和提升醋的健康价值。
与此同时,古老的山西醋也在变得年轻化、时尚化。超市里、餐桌上,果醋爽饮料、口服保健醋等品类日渐普及,醋味冰激凌更成了太原一些景区的明星单品,醋的消费场景正在拓宽,附加值也加快提升。
一碟老陈醋,千般新滋味。一次高级别的国际研讨会,是前沿理论与普遍认知的碰撞更新,更是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催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