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司马迁记载所有民族的祖先都是黄帝,是对的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黄帝,是中国华夏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炎帝和蚩尤。在历史上,许多民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或者血统高贵,都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黄帝。而司马迁作为汉代的历史学家,也记载了许多民族是来源于黄帝的。那么这些记载到底可靠吗?

《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该文讲述了夏朝之前华夏部落联盟的五位首领,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颛顼属于祝融这个集团,是楚国人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也就是认为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但是《山海经》却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说明颛顼和少昊是一个部落的,属于东夷集团。

帝喾,是五帝之中的第三位,但是在《史记》中的内容很少,《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于颛顼为族子”。也就说是帝喾就是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由于《史记》中几乎没有记载帝喾的事迹,使得许多人怀疑司马迁是把搞错了,因此有学者提出帝喾就是东夷部族的首领帝俊或者帝舜。更有学者根据《天问》《国语》等文献考证出帝喾实际上就是商朝的祖先。

尧,是五帝末期的首领,《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这样说来,尧自然也是黄帝后裔了。五帝之中的最后一位首领是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也属于东夷集团。

我们总结一下就会发现,五帝都属于黄帝集团,好像黄帝已经建立了一个王朝。而黄帝是出自华夏集团的,但是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竟然都是东夷集团的人物,这的确让人非常诧异。

夏朝呢,《五帝本纪》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说明也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其他文献却又记载夏禹出自西羌,不是东夷集团,《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华夏族的前身的确是古羌人,其父系基因主要是O2。因此,大禹实际上来源于炎帝这个支系,并非黄帝的支系。

关于商朝的来源,《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也就是说商朝是高辛氏帝喾的后裔,而司马迁记载帝喾又是黄帝之孙,那么商朝王族也就是黄帝后裔了。然而,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帝喾就是帝俊,也就是东夷集团首领,是被强行嫁接到黄帝这个支系的。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商朝后裔的宋国公族的父系基因为C-F8989。

宋国公族父系基因

西周的来源,《周本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也就是周人也是帝喾的后裔,那么商周岂不是同源了吗?然而根据西周姬姓贵族大墓的检测,西周王族的父系基因为N-1998,和C完全不是一个系统的。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中原之外的方国崛起,司马迁也记载这些方国就是黄帝的后裔。例如,在东南地区崛起了吴越两大国。关于吴国,司马迁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也就是吴国是西周王族后裔。目前,尚未有吴国公族的DNA检测数据,因此这里不再论述。

关于越国,司马迁记载为夏朝王族后裔的封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不过根据23魔方基因的检测,认为越国公族的父系基因为O-F656,属于O1这个系统,这说明越国王族属于土著的百越民族,并非大禹的西羌集团。

还有许多先秦文献记载越国王族并非娰姓,而是芈姓,也就是和楚国同源,例如《国语·郑语》云:“芈姓夔、越”,《世本》说:“越,芈姓也,与楚同祖”,《墨子》记载:“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从分子人类学和文化上来说,楚国和越国王族同出一脉的可能性更大,而司马迁却将之改为了夏朝后裔。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将匈奴人和夏朝攀上的关系,“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一点的痕迹就非常明显了,因为夏朝和匈奴完全就是不同的民族。根据对匈奴时代蒙古高原墓葬的检测,发现匈奴贵族的父系基因主要是R和Q,其中一个单于墓被检测为R。在所有的82个样本中,只有一个是O系的,而且不是贵族。

匈奴墓葬父系基因统计图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将所有民族的祖先都和黄帝攀上关系呢?这个还得从战国时期说起。黄帝受到尊重,是从战国开始的,原因是田氏齐国王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在国内扶持黄老学派。后来黄老学派在国内大规模流行,黄帝的地位就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贵族为了显示正统,也就是提出自己的家族来源于黄帝。

汉朝建立初期,在全国确立主流地位的学派依然是黄老学派,包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尊崇黄老之人,因此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黄帝。同时,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政策,对全国的文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给“大一统”做思想上的服务,司马迁也就是将各大民族的祖先都记载为了黄帝。

此后,受到司马迁的影响,后世的史学家也往往将各种民族的祖先写为黄帝。西南地区有著名的巴国和蜀国,但是司马迁并未记载。直到魏晋南北朝的《华阳国志》才记载巴蜀的来源,不过《华阳国志》受到《史记》“万系一统”思想观的影响,也将巴国世袭和黄帝攀上了关系,其中写道“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但是《山海经》却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关于蜀国,《华阳国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这个造假的痕迹非常明显。

历朝历代的皇族在组织编史的时候,都会让史学家将自己的家族和黄帝攀上关系,即使这个民族是刚刚入主中原不久的游牧民族也是如此,目的是为了彰显正统。例如《魏书》记载拓跋鲜卑的来源为:“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邑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这个记载已经和之前的各种文献冲突了,其他文献基本记载鲜卑是“东胡杂种”,是因为被匈奴击败而逃到鲜卑山(大兴安岭)的,这里竟然和黄帝也攀上了关系。而鲜卑的各种墓葬也证明了鲜卑的父系基因就是C,典型的东胡。

鲜卑迁徙

因此,二十四史中关于各族传说世袭的记载,只要和黄帝搭上关系的,基本都是为了正统而宣传的,不能信以为真。除了《史记》之外,还有《世本》《山海经》也记载了许多先秦世系,但是基本都和《史记》矛盾。从可靠性来看,《山海经》的世系更可靠,因为《山海经》保留了许多比较原始的资料。

有意思的是《山海经》记载黄帝的后裔是戎狄,如“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祭祀黄帝的记载是春秋末期,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其地点正好就是戎狄活动的地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时发生了什么?三皇五帝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
...史看成神话,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五帝时期离司马迁所在的汉朝有两千多前的历史,就跟我们现在看汉朝一样,古人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很多不能理解的事,都用
2024-12-01 09:39:00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位,后世给改过来,却也罢了。但问题是,汉朝的时候,司马迁以及后来的汉儒们,又再一次强化黄帝的正统地位。他们从国家的“五德”之说,来证明汉朝替代秦朝的正确性。汉朝所代表的是“土
2023-08-12 17:22:00
秦人为何祭炎帝、黄帝? 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贸易流通等,他与民同乐,开创盛世祥和。黄帝,跟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他年少便有非凡的智慧,口齿伶俐,长大后能言善辩、见识广
2023-03-02 21:52:00
...是我们的死敌,可谓“胡汉不两立”。可是,当我们翻开司马迁写下的《史记·匈奴列传》,却发现了另外一种说法。其中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意思就是匈奴的先祖叫
2024-04-29 22:22:00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真实身份是谁
...会读到“其神不死”之类的描述,好像有不死之身一样。司马迁读不懂《山海经》,但还是比较谦虚地说“余不敢言”。可是,今人明明水平有限读不懂,却哪来的自信,把自身看不懂、理解不了的
2024-09-29 13:55:00
蚩尤战败留下苗族,还留下了这些汉族姓氏
...密切关联的,黄帝轩辕氏,因为居住在姬水就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就说明从黄帝这一支发展而来的姓就有12个新姓,比如纪、荀、任等姓都
2023-04-23 10:14:00
“蚩尤”究竟是什么?为何黄帝要对他赶尽杀绝?说出来可能你不信
...经》。那么,还有哪些书籍记录了当时的事情呢?当然是司马迁的《史记》。炎黄对战蚩尤《史记》记载,黄帝之前由神农氏执掌天下。神农氏尝遍百草,身体始终健朗。再强健的老人,也终有老去
2024-11-11 11:20:00
“源”来如此丨5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史从这里起笔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在《史记》的开篇,司马迁郑重地写下这么一段话。历史上,黄帝部族的活动代表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初步跃进,而黄帝则是中华民族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折时
2024-04-09 07:40:00
为何司马迁第一个讲黄帝
...佐证“黄帝”曾经存在过,同时考古发现也可以说明为何司马迁第一个讲黄帝。考古发现巧合现象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按照史
2024-03-17 20:4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