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匈奴和炎黄扯上了关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汉朝时期,中原王朝最大的强敌是匈奴。从战国到汉朝,华夏民族和匈奴一共斗争了300多年,涌现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窦宪等民族英雄。因为这段历史,我们认为匈奴就是我们的死敌,可谓“胡汉不两立”。

可是,当我们翻开司马迁写下的《史记·匈奴列传》,却发现了另外一种说法。其中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意思就是匈奴的先祖叫做淳维,是夏朝的后裔。如此说来,匈奴岂不是和汉人一样,属于炎黄子孙了。

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并不是唯一的。吴越,是春秋时期东南一带的两个越人国家,使用“鸟文”,在春秋后期才开始和中原有所接触,并参与了中原会盟、争霸。而司马迁的《吴太伯世家》则记载吴国和周朝宗室同源,是太伯、仲雍二人逃到荆蛮,文身断发而建立的国家。

越国比吴国更加偏远,而《越王勾践世家》却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也就说,越国是夏朝的后裔建立的,也是炎黄子孙。

春秋时代的民族分布

不仅如此,更加遥远的滇国,在司马迁的笔下也和炎黄有了联系。《西南夷列传》记载滇国的建立情况:“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如此说来,远在西南“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的滇国也是炎黄苗裔了。

滇国出土文物

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和中原发生了联系,也开始大量接受华夏文化,逐渐成为了华夏一国,因而其历史也被“嫁接”到了华夏历史之中。而滇国、匈奴和华夏文明没有多少的联系,但却依然被嫁接到了华夏的历史之中,司马迁到底在想什么?

实际上,司马迁是在宣传一种华夏认同的史观,这种史观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春秋初期,齐、晋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抵御夷狄、荆楚,进行了争霸活动,而楚王也自称是“蛮夷”。但到了春秋后期,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荆楚、吴越、戎狄等都自称是华夏后裔。

不仅是《史记》受到了这种观点影响,就是《左传》《战国策》《山海经》等也是如此。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狄人的来源,“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记载犬戎的来源为“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远在西南的巴蜀,也被记载了炎黄后裔。《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华阳国志》是西晋的作品,他说巴国是西周宗室,在学术界也没有几个人会信。《华阳国志》又将古蜀国的历史嫁接到了华夏历史之上,“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如此“万系一统”的记载,在史学上并没有多少的可信度。不过,这种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种大一统的思想。大家从小读这样的历史,就会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从而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从实用价值来说,“万系一统”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又是必不可少的“故事”。

《史记》的这种“嫁接”历史的做法,此后被历代正统史书继承,并且还有发扬。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他们就会按照“万系一统”的方法,将自己祖先的起源嫁接到炎黄一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此后编撰的《魏书》对鲜卑族的起源如此写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然而,更早的《汉书》早就说了鲜卑的来源是因为东胡被匈奴击败,其中一支退守鲜卑山而得名鲜卑。可见,《魏书》是在“嫁接”历史。而同时期的《宋书》则污蔑鲜卑祖先,说拓跋氏是李凌的后裔。

北魏统一战争

两宋时期,契丹民族崛起,建立了辽国,他们对自己的历史也进行了嫁接。《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之前的历代正史都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旧五代史·契丹传》记载"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新唐书·契丹传》:"契丹,本东胡种。"可见这也是契丹族对本民族历史“嫁接”的结果。

此后的金、元、清三代,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王朝,但是三代都没有将本民族的历史硬生生嫁接到华夏族的历史之中。在宋朝之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基本上会全盘吸收汉文化,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这会加速民族融合,但是也导致王朝腐化加速。而宋朝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会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汉文化,辽金元清四朝都是如此。金元清三代没有刻意嫁接民族历史,或许就和这种发展趋势有关。

除此,中国周边一些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也试图将历史嫁接在炎黄一系之中。如越南最早的史书《大越史记》记载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王朝,而鸿庞氏是神农氏的后代。而古代韩国将箕子作为王朝的开端。不过,随着近代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兴起,这些说法都被两国抛弃了。

如今,这种“万系一宗”的说法也不太被国内学者接受,因为它不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但是,大一统的思想和制度却被继承了下来。我们现在有新的民族观念、民族制度,例如民族平等、团结、友好等,尊重每个民族的习惯,发展民地区的经济,同时拥护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成为了当今维护大一统的关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匈奴龙城在蒙古出土;也曾是炎黄子孙,这五个姓或许是匈奴后人
匈奴,这个曾让秦汉两朝头疼不已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真是神秘又传奇。他们时不时地骚扰边境,有时候又与中原的王朝搞和亲、做贸易,历史的发展仿佛都在他们的身影中不断
2024-12-19 10:00:00
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这么多人口的民族有了汉族这个称呼
...多人都说,汉族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称呼,有的人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不仅仅于此,汉族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称,那就是华夏族。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一个
2024-02-11 06:55:00
商朝与夏周文化大不相同,商人为何如此独特
从文化上来讲,炎黄-夏-周属于有延续传承的一个系统,有很强烈的西北游牧民族“戎狄”的印痕,古书籍之中也有“黄帝出于戎狄之属”的说法,姬周更是不与戎族通婚,因为周人之中的姬姓和姜姓
2024-04-26 15:45:00
秦始皇为中国取的哪个名字沿用至今
...停止传承的文明古国也有着很多的称呼,诸如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等。在国外同样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如“天朝”及“东方雄狮”等等。但这些都不如中华二字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2023-01-14 12:51:00
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由来,你知道吗?
...黄帝打败并征服了炎帝,炎帝部落并入黄帝部落,形成了炎黄部落。《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
2023-08-25 21:43:00
作为战败方蚩尤的子孙,现在身在何处
...小人,代表了生殖,繁衍生息。所以:结论是东夷人在与炎黄部落发生冲突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而蚩尤作为部族首领和精神图腾的象征,也很可能是位女性。东夷人与炎黄部落的冲突,代
2024-04-18 16:45:00
...周到秦朝的统一,华夏的版图又是如何奠定的呢?一,从炎黄到夏朝:华夏的初步奠定大约在前3000年前,中国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各大部落为了扩张地盘,开始联合为部落联盟。在黄
2024-04-29 22:14:00
...,这还得从4000年前的历史说起,而这个历史则涉及到了炎黄和东夷两大部族。一,禅让制背后:东夷和炎黄部落争夺盟主之位大约在5000年前,黄帝崛起,征服了炎帝、蚩尤两大集团。黄
2024-04-29 22:12:00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这些就是炎黄族早期的文化,也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生活在渭河上游乃至于汉江上游一带,因而可能以山为名了。根据古代的一些文献记载,炎黄二族的
2024-04-29 21: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舍身护村的阎有来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阎有来烈士的家乡娄烦县范家村。(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娄烦县汾河水库上游的石峡沟中,有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石峡温泉”
2025-08-08 08:10: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⑤|家家都是堡垒户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侯艳宁插画:赵燕杰 张培培 宋瑶
2025-08-08 08:27:00
“续元金方”的兴起地 · 心意行药号
心意行药号始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清代医药大师李长灵创立。一百多年来,历经四代传承,以药酒技艺著称于世,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2025-08-08 10:18:00
山河铭记|桐城发现新四军伏击战关键电报,实证歼灭意大利人史实
大皖新闻讯 近日,桐城市委史志室发现一则新四军在桐城歼灭意大利人的电报,该电报对发生在桐城的范家岗伏击战有详细地描述
2025-08-08 15:14:00
大禹文化①丨大禹是神还是人?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08 16:50:00
“逃”暑热
《逃暑帖》《暑热帖》任淡如绍圣二年(1095)的盛夏,米芾不堪酷热,逃暑于山,他给好友章惇写信,道:“我今避暑于山中,甚为安心舒适
2025-08-08 17:18:00
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
萧山博物馆馆藏文物显德五年舍利铜塔之一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是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两座铜塔分别于1966年、1967年出土于萧山祇园寺的东
2025-08-08 17:19:00
长留学士住西湖
西泠印社“岁青岩”西泠印社“四照阁”孤山“四照亭” 孤山岁寒崖《新建苏文忠公祠记》吴山“感花岩” 净慈寺东坡问茶亭孤山“白苏二公祠”杭州历史上能被称作“西湖长”的
2025-08-08 17:49:00
“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 第六期精彩回顾
8月8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精心策划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第六期顺利举行。走进张养浩纪念馆,展厅内的古籍拓片
2025-08-08 22:39: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