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坚持手工制,坚持零添加
平邑的地瓜粉皮,味儿没变

在大街上晾晒的粉皮。平邑的地瓜粉皮很有名,说起平邑的地瓜粉皮,必然要说“大三阳”。
平邑县保太镇有相邻的三阳一村、三阳二村、三阳三村、三阳四村,“大三阳”是当地人对这4个村的统称。
10月19日,记者到三阳一村采访时,天阴着。阴天不做粉皮,街上晾的粉皮是前一天旋出来的。
今年61岁的三阳一村村民班乃平,已做了47年的地瓜粉皮。他14岁便进了生产队的粉房。粉房是生产队的副业。
1982年以前,三阳一村的粉房共有9个人,一年到头做地瓜粉皮。夏天用地瓜干做,秋收时到第二年春天用地瓜做。毛驴拉着石磨,把地瓜或地瓜干磨成糊子。用筛子过滤出渣子后,把糊子倒入大水缸。一天后,大水缸上面变成清水,底部是粗淀粉。粗淀粉倒进小水缸里,再用筛子过一遍,便成了做地瓜粉皮的精粉了。
粉房里有两口特大号的铁锅,开始是烧柴草,班乃平进粉房时,已经用煤了。粉房的人用独轮车推着木头,走90多里路赶到新汶煤矿,换成煤再推回来。
地瓜精粉在大盆里和成糨糊。大铁锅里的水烧开了,把旋子放进开水里,舀一勺子糨糊倒进旋子里,两手捏着旋子一转,旋子便在开水中旋转起来。旋转中,糨糊在旋子底部均匀定型,成为生粉皮。形成生粉皮后,把旋子浸入开水中约10来秒钟,粉皮便熟了。
把旋子中的熟粉皮倒入一旁的水缸或大盆里的凉水中,让其冷却。然后,捞出来平整地摊放到帘子上,扛到太阳下晾晒。帘子是自己做的,用的是高粱秸秆。粉皮晒干后,打成捆收起来。
粉房里,一头毛护拉着石磨,一天能磨600多斤地瓜或120多斤地瓜干。100斤地瓜能出18斤干粉皮,2.5斤地瓜干出一斤干粉皮。6张粉皮重一斤,每张粉皮重量相差很小。
“大三阳”不种地瓜,但当时的4个生产队都有粉房。平邑及周边的费县、蒙阴、新泰等地种地瓜的农民,推着一车车地瓜,来“大三阳”卖。
那时候,做出来的粉皮,靠粉房的人赶集和进村叫卖。赶集时,粉皮0.26元一斤;进村时,主要靠交换,12斤地瓜或4斤地瓜干换一斤粉皮。村民班乃超说,当时最愁的是进村换粉皮,推着七八十斤粉皮走出村子,一个村一个村地转,越转车子越沉。
1982年后,市场放开了,“大三阳”村民开始在自己家里做地瓜粉皮。那时村里已经有了机房,地瓜或地瓜干用机器打成糊子,比用驴拉磨快多了。
54岁的班乃和说,1994年至1998年,是“大三阳”做地瓜粉皮最鼎盛的时期,也是最挣钱的时候。当时,“大三阳”有500多户、2000多人一年到头做地瓜粉皮,平均一户一年能做出2万斤粉皮,一斤能挣0.8元。那个时候,当地农民外出打工,每天工钱不到20元。
班乃平说,那时,外地来送地瓜和地瓜干的拖拉机和汽车,在村里排二三百米的长队是经常的事。村民看中谁的货,上前谈价,双方交易。做出的粉皮,不用再自己出去卖,各地客商上门收购。
2000年以后,“大三阳”的人开始去外地买地瓜淀粉,做地瓜粉皮的利润因此薄了不少。
做地瓜粉皮,需要3个人。一个旋粉皮,一个把刚做出来的粉皮贴在帘子上,一个扛着帘子去太阳下晾晒。3人一个小时能做出16斤干粉皮,一个人一天能挣六七十元。所以等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大三阳”做地瓜粉皮的人家越来越少。到现在,整个“大三阳”只有20多户人家还在做粉皮。
但以前做地瓜粉皮的人家,工具大多还留着。不少村民都愿在初冬时节做点地瓜粉皮,一是为了自家吃,一是为了送亲戚。“我们做的地瓜粉皮,吃起来滑溜,有嚼劲,味道香。”班乃平说,“没有任何添加,连食用胶都不用。一盆糨糊,要做两个小时。”现在做粉皮,方法与以前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机器粉碎地瓜和地瓜干,其他全靠手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