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通讯员 李杨 麻云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可能已是中晚期。其实,结直肠癌多由结直肠腺瘤进展而来,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究竟什么是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怎样预防结直肠腺瘤呢?
为什么会得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是一类肿瘤性息肉,相比于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结直肠腺瘤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且有恶变倾向。
为什么会得结直肠腺瘤?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专家解释,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发展与一些因素相关,包括饮食、遗传、炎症刺激和粪便、异物刺激以及机械性损伤等。
“研究发现,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腺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专家解释,此外,结直肠腺瘤的形成与基因突变、遗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因此,具有肠道腺瘤或者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尽早进行内镜检查。结直肠腺瘤在遗传几率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结直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也可引起肠道腺瘤的形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肠上皮细胞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和其分泌的炎症因子的刺激下,逐渐形成异性的细胞和腺体。”专家补充道,“而较硬的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肠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结直肠腺瘤。”
这些高危人群建议肠镜检查
结直肠腺瘤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其具有潜在发展为癌的可能性。相关数据显示,有80%—95%的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相关,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然后发展到进展期性癌。结直肠腺瘤的病理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
内镜下切除是结直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可别一听到内镜下切除就觉得是个大手术了,目前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可以在肠镜下切除,患者感受和做肠镜没什么区别,不必担心术中及术后的不适。”专家解释,目前尚无公认的西药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因此如果有以下高危因素,建议做肠镜检查。
包括年龄超过40岁;大便隐血阳性;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本人有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患者;糖尿病、抽烟及大量饮酒者。
日常预防要管住嘴、迈开腿
日常如何预防结直肠腺瘤,专家提醒,主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
“管住嘴”,即饮食方面,建议尽量少吃红肉,多吃低脂高纤维饮食,如青菜、芹菜、地瓜、新鲜水果等,同时减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含有亚铁血红素、亚硝酸盐和高温烹饪时产生的杂环胺混合物,这些都有可能引发肠息肉。
“迈开腿”,即运动方面,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发生肠息肉的风险更高,该类人群往往缺乏锻炼、体质较差。建议大家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在生活习惯方面,要戒烟、酒;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及时排便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排出体内所产生的废物和毒素,减少肠胃负担,保持体内消化系统的良好规律,提高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效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