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9-16 13:26: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葛俊俊 实习生 董思楠

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国产量子磁力仪首次全球磁场勘测……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创新X”系列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在轨频频传来喜讯。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创新X”首发星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卫星创新院供图

近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集中采访中,人民网上海频道记者走进位于张江的卫星创新院,近距离了解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以下简称“卫星团队”),挖掘他们奋勇向前的拼搏故事。

“创新X”首发星搭载了中国科学院20余家单位研制的十余套载荷,自发射以来,已完成了44项空间新技术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现已转入常态化观测模式,仍在持续产出大量科学数据。

据悉,这种“众筹”卫星的模式为全国首创。2021年,随着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工程的立项,让科研领域上天观测、验证的新技术新想法得以推进并成功落地。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创新X”首发星。卫星创新院供图

“创新X”意味着创新无极限,从项目遴选、构型设计到人员配置,创新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当然,创新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经过遴选,最终确定搭载的新型载荷涉及天文、遥感、在轨制造等不同领域,参与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个不同单位。

“此次遴选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航天领域就差‘临门一脚’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卫星创新院副院长张永合介绍,各参与方自主投入的全新的“众筹”模式,相当于将数量繁多、类型迥异的新型载荷“凑”在一颗卫星上发上天,这给卫星研制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人员有限,项目如何推进?

“我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参与技术开发。”由卫星创新院研究员张晓峰担任总师的卫星团队组建。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骨干力量多是85后、90后,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到20人,其中有一半成员是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卫星团队。卫星创新院供图

为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团队采用了“双责任制”和“以老带新”模式,每个分系统由一位有经验的师傅负责技术和质量把关,再由年轻的徒弟主导方案设计和项目推进。

“一方面缩短研制时间和培育周期,一方面将科学院创新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张永合表示,老一辈科研人员将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了年轻一代。年轻一代,则以创新思维和活力,为团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年轻人也在新项目中挑起大梁,为科学院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这群航天人不怕累、不怕苦,不断试错、测试,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面对新团队的磨合、新模式的适应以及短周期的需求等难题,铸星突击队提前制定了试验载荷接口规范、格式约定和验证要求,识别出风险项目,进行重点把控,快速迭代,协助完成了载荷设计工作。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卫星团队。卫星创新院供图

面对挑战,他们从不退缩:如载荷“多元化”需求为温度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热控主任设计师刘鎏提到,团队在载荷热控设计上进行了多种探索,例如对含有伸杆的载荷开展动态平衡设计,使其适应-270℃-10℃的环境温度变化;在大功率载荷上设计展开式散热装置,使其更好地维持温度稳定。为了节约时间,结构副主任设计师李天童表示,在引入新插件时,省略了从三维图到二维图的制图过程,直接使用三维装备图,从而节约了近1个月时间。

由于卫星搭载了多套会对卫星姿态和轨道产生影响的推进载荷,任意一套推进系统出问题,都会对卫星的姿态和轨道产生影响。因此,在推进载荷工作之前,需要识别其工作异常对卫星产生的影响,提前准备故障预案。姿控主任设计师李津淞表示:“好的想法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利用低等级的光纤陀螺和优化控制算法,最终实现了指向稳定度的提升。”

就这样,在团队的一直努力和不断尝试下,“创新X”被设计成了一个面向载荷动态集成的通用化的平台,不仅接口丰富,还具备高精度对日观测、对地观测、惯性定向等多种观测模式。此外,经过技术管理创新,实现了1年的短周期快速研制,各科研团队的成本也实现大幅下降。

2022年7月27日,“创新X”首发星成功发射;8月,获得首批科学成果;2023年1月,第二批科学与技术成果发布;7月,“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启动。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发布。卫星创新院供图

“创新X”首发星的科技成果丰硕,为后续“航班式”搭载模式创造了良好开端。张永合表示,该计划将继续探索空间科学探索与技术验证新范式。

据悉,科学航班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的发射机会,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大学、空间公司提供全链条搭载服务。

探索空间科学探索新范式,他们“众筹”了一颗卫星

卫星团队。卫星创新院供图

立于时代潮流,祖国的需要就是“国家队”的方向,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还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期待中国突破。卫星团队表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让中国卫星成为天地间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科学之星、希望之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6 17: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赤: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是唱独角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今时代,合作有利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双星计划”开辟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先河,“嫦娥四号”实现了
2024-08-22 13:38:00
...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求索之路。薪火相传 升级航天育人范式聚焦空间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钱学森班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和系统工程教育理念,在“铸魂、强基、赋能”的人才培养范式
2024-04-24 04:58:00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今天(10月31日)在轨交付,并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命名为“天关”目标是发现和研究暂现天体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于今年1月成功
2024-11-02 00:02:00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升空 系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卫星
本文转自:新华网5月21日下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该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
2023-05-22 09:08:00
开辟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科技视点)
...民日报本报记者 富子梅 冯 华2023年5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新华社发前不久,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正
2024-02-05 06:52:00
失联40多年的人造卫星现身,科学家担心不已
失联多年的人造卫星,长期被遗忘在宇宙的黑暗中,突然现身令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担忧。这颗神秘的卫星名为"黎明号",曾在1970年被发射升空,然而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与地球取得过任
2023-11-04 15:30:00
...量子科学往哪走?本报讯(记者倪思洁)“低轨量子密钥卫星组网、中高轨量子科学实验平台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10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2023-10-18 06:49:00
探索宇宙之谜: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编者按:8年前的今天,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成功。作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首发星,“悟空”号利用其最精密和最高效的探测能力取得多项暗物质粒子间接探
2023-12-19 10:47:00
南京大学“羲和号”卫星完成全部在轨试验项目
...来之不易,通过任务实施,南京大学也磨炼出了一支兼具科学探索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队伍,为打造空间探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了力量。“羲和号”国际首次同时获得高精度光球和色球
2023-02-27 21:4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智云(SCA生态发布会)圆满落幕 ——全球生态共振,开启智能新时代
【香港,2025年8月19日】由智云AI主办的SCA香港大会在香港盛大举行,并在热烈掌声和深度交流中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以“使命·品牌·生态”为主题
2025-08-23 13:05:00
不是不想买,是不会用!老年人买保险“数字鸿沟”谁来填?
“我爸今年60岁了,以前对保险没什么概念,这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他开始意识到保障的重要性,可投保时犯了难,手机APP字太小
2025-08-22 08:08:00
●黄开典这个暑期,厦门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周杰伦、陈小春等歌手演唱会,乒超联赛等体育赛事陆续“登鹭”,一场场文体盛宴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奔赴而来
2025-08-22 08:47:00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国产钨钢钻头实现重大突破。近日,厦门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生产出直径仅0.009毫米(9微米)的钨钢钻头
2025-08-22 08:4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近日,市财政局联合市住房和建设局创新资产推介模式,首次在阿里巴巴资产交易和京东拍卖平台开展资产线上招商推介活动
2025-08-22 08:47:00
近日,中电鑫龙子公司安徽森源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森源”)再次凭借优质的产品性能与卓越的服务品质,签约河北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瑞丰钢铁”)“145MW超临界煤气发电”及“170万吨焙烧机”两大关键工程
2025-08-22 09:13:00
现场网络流量激增167%!济宁移动全力保障“山东虾味鲜争霸赛”
大众网记者 刘迪 通讯员 吴广森 济宁报道8月14日至17日,“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第三场单品赛——“虾”路相逢・山东虾味鲜争霸赛在济宁市任城区津多里中心广场举办
2025-08-22 09:16:00
面对国内高端搬家市场日益增长的精细化服务需求,互联网搬家平台“蓝犀牛搬家”于近日宣布,对旗下的日式搬家服务进行重大升级
2025-08-22 09:19:00
新华社《半月谈》聚焦视源机器人:能巡逻、能巡检,四足机器狗已走进日常工作生活
你能想象一只机器狗在步行街巡逻、在变电站巡检、甚至还能帮你“上课”吗?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近日,新华社《半月谈》专访视源股份高层段宇
2025-08-22 09:19:00
菏泽联通客户日:线上线下齐发力,暖心服务获赞无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秋梅 通讯员 陈芳8月 19 日,菏泽联通客户日线下活动再度启程,10 个旗舰厅同步开展,通过提前邀约意向客户
2025-08-22 09:36:00
全省首次应用!十堰布设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为空气做“CT扫描”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向军 通讯员 叶相成 朱陈沁子)日前,在十堰市张湾区某小区楼顶,市生态环境局布设的一套球形三维扫描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
2025-08-22 11:24:00
在方寸电站间磨砺出创新之刃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在攀钢钒能源动力分公司热动专业区发电站,55MW发电机组冷风器冷油器在线反洗及串级节能操作法的成功应用
2025-08-22 11:44:00
从“谷子”到“痛金” IP赋能黄金产业年轻化发展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18岁至34岁消费者已成为黄金首饰消费的主力军。随着年轻人对黄金兴趣回归
2025-08-22 11:44:00
“演唱会+城市”叠加效应激发粉丝经济新活力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今年夏天,北京仿佛化身为一座名为“MaydayLand”的城市主题公园。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回演唱会在鸟巢连开13场
2025-08-22 11:44:00
2025 年 7 月 21 日,聚焦计量检验检测一体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 三测计量检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由深圳镎普检验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2025-08-22 1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