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人们常常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而称之为春秋时期,而作为其称呼起源,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便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用“春秋笔法”成就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而春秋也便以此命名。
但事实上这也只是其中的表,而这里面还有一层其他的里子在里面。
而这个里子便是“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正是也。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也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就是在战争与祭祀。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哪位鲁国的史官。而《左氏春秋》也便就是孔子《春秋》的里子。这本史书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那么“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又是何解呢?
作为国家大事,战争这一个词语其实很好理解,战争更是除了农业生产以为最好的获得资源的方式。
作为一个从青铜时代向铁器发展的时代,事实上谁占据了更好的生产资料,铁器等也就在春秋这样一个诸侯林立的时代,占据了优势。要争霸要生存战争也就自然不可或缺。
而这句话中的祭祀,事实上是指代的一种制度,并不是单纯的电视剧上的祭祀。这种祭祀通过祭祀这种制度,来实现国君与分封制之下臣子手下士人的联系,也就正是通过这种联系实现了君王对国家内政的管理。
而恰恰《春秋》就是这样一本史书。另外还有一点那便是,古代的条件十分恶劣,春天与秋天,人们都要进行耕种与劳作,收获。而这些气候因素也使得春季和秋季成为了历史之上或者战争,或者祭祀这种国之大事最多的时令。
而史官们在记载下这多发于春秋两季的“国之大事”,如此长此以往,春秋也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比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比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
所以说我们说春秋是以孔子的《春秋》命名事实上并不妥帖,而事实上孔子他先以此气候条件命名了自己参考左丘明所编纂为《春秋》,而后人觉得此说法也是非常适合,便以此来命名了春秋时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