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南时报讯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践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自己的素养。
《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汇集了温老谈读书和语文学习文章40余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语文教育与读书,谈语文教学与激发读书兴趣、学好语文与养成读书习惯、课堂教学与读书方法、语文课改与阅读素养、如何阅读经典等;二是通识教育与读书,谈通识教育中的读书、阅读书目和阅读素养;三是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围绕网络时代的阅读现象分析经典阅读的价值;四是名家名作导读等十余种名篇导读,短小有趣,实用有效。
书中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层面来谈读书,贯穿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读书浸润人生。读完整本书,感受颇多。
培养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根本
“对学生阅读的目标不能太功利,让他们少读教辅,多读一些‘闲书’、课外书,也可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家长和老师不必过多干涉。只有自由阅读,才能引发兴趣,培养习惯。”
温老说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那么这样的阅读只能是‘半截子’,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直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上就要给孩子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好的办法就是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自己找书来读,这样会“多读书,好读书”,培养起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兴趣。
温老在书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需要在阅读中丰盈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反对把读书变成孩子的负担。这对我们语文老师规划学生的课外阅读极具指导性。的确,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读人”,尤其在小学阶段,我们教师坚决不要把读书功利化,否则,学生会伤“胃口”,对读书心怀畏惧。兴趣读书观,应该成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原则;对于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温老提倡学生要读经典,因为经典的滋养作用巨大,而且要大量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在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上都应成为主体。
让孩子们快乐阅读,让孩子们喜欢阅读,在阅读中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浸润式的阅读,让孩子们能沉浸在书中去品味书中的经典思想,感受书中的真善美,领会书中的人文美感。孩子们一定会在整本书的浸润中爱上阅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蕴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做“读书的种子”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途径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养性是一份大格局”,整篇文章读了又读,被这个观点深深震撼,深受启发。温老谈到,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这些因为阅读而产生的本源性的探讨与摸索,也就导向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为模式。无独有偶!这样的见解也让我想到了全民阅读国家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老师对于阅读的看法——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一个人在长期的书香浸润中,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甚至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而阅读,特别是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品味和习惯,对于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
温老对语文教师这个特殊群体充满希望,深切关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他指出,语文教师在读书上要具有引领作用,应做“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水准。他建议教师应有一份书单,要有计划,为此画了三个“圈”。第一个是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二个是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比如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的,打好基础,拓展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想;第三个是专业书籍。这三个“圈”很好地为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指明了方向。
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自己变身为“读书种子”,唤醒身边同事、朋友、家人、学生的阅读热情,汇聚阅读推广的磅礴力量,在继承创新中弘扬阅读文化,响亮回应时代命题,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导读经典为高尚的人格教育奠基
“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这也是经典能够代代相传的原因。正因为经典能不断注入不同时代人们的阐释,所以能成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种象征,现实某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没有自己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经过经典熏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为有了经典,人们才更感觉到文化的存在与分量,更富于智慧。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存在物,对于民族精神建构有极端重要性。”
温老面对当前网络阅读日益盛行的现象,用一个篇章8篇小短文和我们阐述了“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发出了如上振聋发聩的观点,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思与反省。
在当前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新体验:读者可以很方便、很快捷地获取自己想阅读的资料,海量阅读同类信息;“微信读书”“百度阅读”“图书”等软件,让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间歇式、短暂性的阅读,甚至还可以进行互动式阅读。新的阅读方式、阅读载体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阅读感受,也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因为图文并茂更直观,随时搜索更快捷,随时阅读更便捷。但是我们能阅读的专注力与持续性减弱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思考性与辩证力减弱了,沉浸在海量的刷信息中,碎片化阅读以获取信息为主,这样的“浅阅读”缺乏思考力,深度阅读越来越受到挤压,这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新冲击。
阅读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影响思维方式的。我们要阅读经典,进行深度阅读,纸质书还是首选。因为上网阅读,我们往往会受到推送信息的干扰,也总静不下心来深入进去阅读,总会打开微信、QQ看看信息,这样的阅读经典,就经不起推敲与思考,使本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浅”。读传统的纸质的书,阅读经典作品,纸质书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书目的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品味再三。“经典作品”又带有一定的历史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示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与传承,对人类“真、善、美”的经典理解。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信息大潮中辟出一方净土,自己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静心阅读经典,让他们的思维之树在经典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阅经典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
“读书养性”,让我们一起“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阅读成为习惯,不断滋养我们的人格,涵养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素养!
映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5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