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练书法学戏曲 七彩课堂有料有趣
福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书法课堂。
“郭主任来啦,这堂甲骨文特色课刚开始。”近日,正在各班级巡课的福山区西关小学副校长焉君,在走廊里迎来了福山区教研中心副主任郭艳,轻声打招呼。
作为负责福山区甲骨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研员,郭艳时常到各学校转转,看看各校教学开展的情况。西关小学在福山教体局东邻,郭艳得空便会到学校转转,来到这座位于西关小学东北角的特色教育小楼——悦雅楼。为了不打断教学正常节奏,郭艳和焉君站在走廊上,透过门上的玻璃静静地听着。“甲骨文的明字由日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大家看‘明’字左边,圆圆的像不像太阳?右边像不像一个月亮?”这是一堂生动的教学课,赵宗芝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示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拿起笔,屏息凝神,一笔一划,一个个“明”字跃然纸上。
“西关小学在全区甲骨文教育教学中成绩较为突出,甲骨文特色课程已经开设了10年,来课堂看看也是为下一步工作找找灵感。”郭艳轻声向记者做着介绍,“你看,走廊上悬挂的这些作品,全是孩子们创作的。”说完,郭艳熟门熟路地带着记者参观起来。只见走廊墙壁上挂的,展架上摆的,全是各种学生作品,有书法、有绘画、有泥塑、有篆刻,虽然透着稚拙,但也有丝丝灵气。
趁学生们练习的空档,赵宗芝走出教室,拿起一件泥塑作品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非常有创意。”话语间透露着满意,又有些自豪。怎能不自豪呢?西关小学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在市、区甲骨文书法比赛中获奖。“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对于传统文化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了懵懂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作为“福山区甲骨文教学基地”,西关小学是全区甲骨文教学的典型,也成为福山区开展甲骨文教育的一个缩影。目前,福山区已经形成了以语文教学为主,以美术课和特长课为翼,加强学生甲骨文的硬笔和软笔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人手一本甲骨文练习本,综合实践、兴趣小组、书法展览等活动也一一有序开展。
“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甲骨文进课堂、进校园,让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郭艳表示,福山区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乡,被誉为“甲骨文之乡”,推广、开展甲骨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甲骨文教育之中,开枝散叶,也算是该区的一个创举。
“西关小学开设的甲骨文特色课程是该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环,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郭艳告诉记者。当天,记者正好赶上学校的“七彩课堂”,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国画、甲骨文书法、剪纸、篆刻、武术、传统美德、戏曲……每一门课程都吸引了大批学生。
除了西关小学,福山区的河滨路小学、东华小学、格中小学部等,也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礼仪、甲骨文、剪纸、国学、吕剧、武术、书法等地域特色鲜明的课程,均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郭艳说,几年来,福山区有两所学校成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三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全区20多名学生在2022年世界青少年冰雪艺术创意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
下步,福山区教体局将继续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校,构建学校课程、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届‘礼敬中华,弘扬经典’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已确定在明年春季举办,这将是全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展示舞台,肯定又是一个大丰收!”郭艳向记者透露,推进传统文化“一校一品”特色校园建设是她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加大传统文化师资培养将是重中之重。
YMG全媒体记者 姜合秀
通讯员 蔡妍丽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2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