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起袁绍,他留给人的印象除了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再就是那句“我家四世三公”了。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绍家族四代人里面,每一代都有人位列三公。那么“四世三公”有多厉害?袁绍家族又是怎么做到“四世三公”的呢?
别说“四世三公”了,一个家族能有一个人位列三公,都够吹嘘一辈子了。
三公古来有之,但是在不同朝代,三公的含义并不一样。比如周朝的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秦朝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的三公是指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
而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彰显皇权,将三公的‘大’字去掉,并将司马改为太尉,便成为司徒、司空和太尉。
三公各有分工。太尉负责军事,司徒负责礼仪教化,而司空则负责建筑工程。要说明的是,修筑城池乃至防御工事,也是司空的职责,而不是太尉的。
虽然在刘秀的有意为之下,三公的权力受到约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但是三公在大臣之中的地位仍旧是最高的。
再往上就只有大将军了,而大将军的位置是专门给外戚留的,靠升迁是升不上去的。也就是说,三公就是大臣的顶点了。
而想要位列三公,也是很难的。首先要有足够的资历,其次要有很高的威望,最后本身能力也不能差。
这要求虽然高,但是同一时期,能满足条件的人也有几十个。能位列三公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个家族能有一个人位列三公,就足够吹嘘一辈子了。
袁绍家族能够“四世三公”,足以看出这个家族的不凡。难怪袁绍老把“四世三公”挂在嘴边。那么,袁家又是如何一步步做到“四世三公”的呢?
袁安:四世三公的起点
汝南袁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豪族罢了,就连世家大族都算不上。袁家后来能成为顶级豪门,并且取得四世三公的成就,都源于一个人。那就是袁安。
这袁安乃是袁绍的高祖父,也就是袁绍爷爷的爷爷。换句话说,汝南袁氏的崛起,不过经历了数代人而已。
那时候没有科举,很多事情是要看家世的,其次则是看能力、人品。以袁家当时的家世,袁安连进入朝堂做个小官都不够格,更别说什么位列三公了。很显然,袁安后来的成就,靠的是能力、人品。
袁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做做县令之类的芝麻官。不过即使是做县令,袁安依然认真对待工作。慢慢地,他因为秉公办事,不事权贵,开始闻名乡里。
到后来,就连洛阳令都听说了袁安的大名,前去拜访,进而留下了“袁安困雪”这个成语。
这洛阳令虽然也是县令,但是因为洛阳是东汉的都城,这洛阳令的地位自然高了不少。人家至少有资格上朝,参与商议朝政。
因为洛阳令的关系,朝堂上的大人物们对袁安也略有耳闻,知道是个“办事认真,有风骨”的年轻人。
公元71年的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成为了袁安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已经是汉明帝时期,有人状告楚王刘英谋逆。刘英乃是汉明帝的弟弟,汉明帝对于自己的几个兄弟,一直很提防。在得到消息后,汉明帝便打算严厉处理此事。
汉明帝询问大臣:“楚王谋逆一事,影响恶劣,诸位爱卿,谁愿意为君分忧,来处理此事?”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吱声。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个坑,谁接手谁倒霉。
自古以来,谋逆大案都是牵扯甚广,到时候免不了要得罪很多人。等事情处理完了,这人将要面对满朝文武的怒火,说不定到了最后还会被汉明帝当作弃子丢掉,来平息诸位大臣和其背后世家大族的怒火。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汉明帝的耐心明显用尽了。他脸色不善地望向诸位大臣,说道:“什么意思?平时话说得一个比一个好听,到了关键时候,就一个个不吱声了?只知道趋利避害,朕要你们有何用?”
虽然那些世家大族大臣们得罪不得,但是皇帝也不是这些人敢得罪的。最后,还是一个大臣建议道:“陛下,袁安这人素有贤名,且办事一向秉公办理,不徇私情。我看不如这事交给他吧?”
汉明帝闻言,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便准许了。
于是,便出现了东汉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一名县令来审理堂堂王爷。即使放眼历史,也是不多见的。
事实证明,汉明帝这次算是找对人了。袁安办事,一切都依照东汉律法来,绝不姑息任何人,也不冤枉任何人。最重要的是,他还请求汉明帝赦免一批人。这些人虽然受到刘英牵连,但是牵扯不深,不少人明显不知实情。
汉明帝的目标只有刘英及其心腹,其他人他并不在意,便准了袁安的请求。袁安此举,也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毕竟赦免的这些人,有不少是他们背后家族的人。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是朝中大臣。
这些人欠了袁安人情,自然要投桃报李。于是不少人都建议汉明帝给袁安升官,就这样,袁安从小小的县令一跃成为九卿之一的太仆。终于有机会参与朝政,一展才华。
公元86年,司空第五伦告老还乡,袁安接替了他的位置。第二年,司徒桓虞也辞官回家,袁安兼任司徒一职。
就这样,袁安不仅位列三公,还占据了其中二公的位置。
但是袁安并未就此止步,他后来又做了一件大事,这才奠定了袁家“四世三公”的基础。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继位。由于汉和帝年幼,因此由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外戚得以掌握朝中大权。
窦氏外戚个个飞扬跋扈,朝中大臣大多对此敢怒不敢言。此时,袁安站了出来,公然与窦太后叫板。处处与窦氏外戚对着干。
他多次上奏弹劾卫尉窦笃和执金吾窦景,指责二人不仅纵容手下四处劫掠,还在没有朝廷命令的前提下,肆意调动边军。
此时的袁安早就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了,他直接给二人扣了个意图谋反的帽子。不仅可以把问题上升到危危及社稷的严重程度,还让窦太后不敢因为此事拿他怎么样。毕竟他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谁敢说他不是,那就是别有用心。
最后,窦太后只得将窦笃和窦景严惩一番,吃了这个闷亏。
窦氏外戚也曾想过对付袁安,可惜他一点破绽也没有,就连弹劾他都找不到借口。更要命的是,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到了袁安这边,窦太后的压力越来越大。窦氏外戚的气焰自然也小了不少,其族人做事也都低调了许多。
公元92年,袁安突然在家中暴毙而亡。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是大臣们将袁安的死归咎于窦氏外戚。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此时的汉和帝已经长大了,于是他巧妙利用双方的矛盾,最后一举除掉窦氏外戚。这才得以亲政。
而此时的袁家早已不是地方豪族,而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了。只不过由于袁家根基浅薄,因此还无法与那些世家大族相提并论。
而袁家能成为真正的世家大族,则是靠着后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袁家第二代三公:袁敞
汉和帝亲政后,感念袁安为朝廷所做的一切,因此重用袁安的几个儿子。
而袁安的几个儿子中,表现最出色的,当属袁敞了。
袁敞深受其父的影响,做事一板一眼,一切皆秉公办理。因为办事公允,让汉和帝放心,袁敞得以晋升太仆,位列九卿。
但是基本上这就到头了,前面说过,三公地位崇高,因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袁敞虽然出色,但是还不足以坐上三公的位置。
事实上,袁敞后来位列三公完全是一个意外。
汉和帝去世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的儿子身上。由于汉殇帝年幼,邓太后以“女君”的身份执掌朝政,邓氏外戚崛起。
大概是有窦太后的前车之鉴,邓太后决定提拔一批官吏,作为自己在朝堂上的倚仗。因为袁安名声在外,邓太后便封袁敞为司空。
在邓太后看来,让袁敞做司空,大臣们没人会反对。而自己有恩于袁敞,就算袁敞不亲附自己,至少也不会给自己添堵。
可惜邓太后算错了,袁敞受到父亲袁安的影响,对于外戚干政深恶痛绝。因此他在当上司空后,处处与邓氏外戚作对。那些不满邓氏外戚的大臣纷纷聚集在其身边。
邓太后这就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甭提多后悔了,可惜为时已晚。
后来,邓太后使尽手段,成功逼迫袁敞自尽。至于袁敞自尽的原因,无人知晓。不过有人怀疑此事与袁敞的儿子泄露宫中秘辛有关,不过真相究竟如何,邓太后不说,没人知道。
虽然袁敞身死,但是他与外戚不共戴天的做法,将袁家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颇有士林领袖的味道。袁家第三代三公:袁汤
袁家第三代人里,最出色的当属袁汤了。
袁汤是袁安的次子袁京的儿子,至于是第几子就不得而知了。关键史书中没有这方面记载。
与袁家前两代不一样,袁汤倒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他最大的优势是活得够久。
这里的活得久不是说袁汤的资历有多高,而是说这就是他的一项优势,或者说是一种能力。
袁汤一生活了86岁,这别说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的古代,即使放到现代,袁汤也算是长寿了。
活得久,就意味着袁汤的阅历丰富。事实上,他年幼的时候,见识了祖父袁安处理楚王刘英谋逆案。后来又见识了袁安、袁敞是如何与外戚对抗的。更别提这期间朝堂上大大小小的事情。
用现代的话来说,袁汤就是当时朝堂上的“百科全书”。皇帝、朝臣遇到什么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袁汤。
阅历上的差距,不是靠着多读几本书就能弥补的。因此,袁汤在朝堂上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这么一个宝贝疙瘩,无论是皇帝还是掌权的外戚都不敢怠慢。因此,袁汤不仅把三公给做了个遍,还得封安国亭侯。
关羽当年被封了个汉寿亭侯就天天显摆,由此可以看出,袁汤的安国亭侯含金量还在三公之上。
袁家第四代出了两个三公,分别是袁逢和袁隗
到了此时袁家早已树大根深,不仅是世家大族,更是在朝堂、士林之中有无数门生故旧,影响力之大,即使是皇帝也要忌惮三分了。
袁家这一代共有两人位列三公,分别是袁逢和袁隗。不过他们能有此成就,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出色,而是靠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汉灵帝,另一个则是袁赦。
一个家族之中有两个人同时位列三公,其实是犯了皇帝的大忌。这会导致这个家族对朝堂的影响力过大,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
可惜汉灵帝是个奇葩皇帝,他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他堂堂一国之君,竟然主动售卖官爵。要不是三公标价太高,一直没人要,估计也被他给售卖掉了。
至于袁赦,一看名字就知道和袁家有关系。事实上这袁赦就出自汝南袁氏,只不过他出生于一个旁支分家。
袁赦年轻的时候犯了事,遭受宫刑,因此进入宫中做了一个宦官。这袁赦也算有些本事,竟然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最后竟然成为中常侍。也就是十常侍之一。
虽然袁家与宦官不对付,但是袁赦的存在大大缓和了双方的关系。袁逢和袁隗能够同时位列三公,就是袁赦的功劳。
身为汉灵帝的心腹,他可没少为袁家说好话,汉灵帝这才提拔袁逢和袁隗。
而当袁逢和袁隗坐上三公的位置后,又成为袁赦的倚仗,使得袁赦成为超脱于诸宦官之上的存在。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
此时的袁家,已经成了仅次于皇族和外戚的巨无霸,其门生故旧遍布全国。
想过没有,当初何进召外部兵马对付十常侍,为何召董卓、丁原等人?因为给他出主意的是袁绍,而董卓、丁原都是袁家的人。由此看来,袁绍当时所图不小。
只可惜他小看了董卓,没想到此人实力不足,但是野心不小,最终反噬了袁家。双方不仅反目,就连袁隗、袁基等人,以及在洛阳城的家眷全都被董卓处死。
当然,此举根本无法动摇袁家。袁绍、袁术两兄弟凭借家族的实力和影响力,迅速崛起于诸侯之中,称霸一方,这都源自袁家“四世三公”的底蕴。
只可惜这两兄弟不争气,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为曹操做了嫁衣。正是踩着二人的尸骸之上,曹魏才能逐渐做大做强,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最后干脆篡汉。
有句话叫作“儿孙自有儿孙福”,从袁安开始袁家的几代人不懈奋斗,最后却被儿孙败光家业,实在是令人惋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1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