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刘会强:地层深处的掘进先锋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1-29 15:44:00 来源:中工网

他开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盾构机设备行驶于幽深的隧道中,以每分钟仅二十多毫米的速度前行,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在不足三平方米的控制室里,他每天要坚守12小时以上。

“我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却闯出了百姓出行、城乡发展的‘加速度’。”他就是中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会强。

扎根地铁施工一线近13年,刘会强从基层盾构司机逐步成长为地铁施工领域科技创新标兵,他于尽头处开路,在平凡中闪光,先后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质量工匠、第一届河南省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系统大工匠等多项荣誉,在地层深处的隧道中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生牛犊”的掘进之道

2008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刘会强报了一个几乎没人听说过的冷门专业——盾构施工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盾构生涯。

“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胆又正确的决定。”刘会强说,“当时我们国家的盾构机95%都依赖于进口,技术被外国垄断,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国家首届盾构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成熟的教材只能到施工现场去跟机学习,而刘会强永远是笔记记得最多、细节观察最仔细、和老师交流最踊跃的那个。

2011年8月,刚刚毕业的刘会强成为一名一线盾构施工作业人员,负责盾构掘进施工质量控制。彼时的刘会强,是这个行业的“初生牛犊”,身上带着一股子“拗劲儿”。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刘会强:地层深处的掘进先锋

刘会强扎根地铁施工一线近13年,从一名基层盾构司机逐步成长起来,越来越热爱隧道内的一切。王威 摄

“有人把盾构司机称为‘刀尖上的舞者’,毫厘之间就能决定一个工程的成败,我偏偏要把这项技术练熟、学透。”刘会强说,盾构机轻则数百吨、重则数千吨,有液压、机械、电气、流体、环流5大系统,30多个子系统,5万多个零件——这个“庞然大物”的操作,全掌握在盾构主司机手里。如果司机技术不好,可能造成机器损坏、地表沉降塌方、隧道轴线偏离等严重后果。

正因为这项工作需要拥有巨大的耐心、细心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刘会强更深知自己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为了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技术,白天,刘会强“泡”在现场,跟着工人师傅们一起挖桩、推水泥,晚上扣图纸、翻阅资料、钻研难题。他习惯把工作心得一一记录下来。盾构机组装,掘进操作技巧、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写满了他对掘进技术的坚持。

在创新中找到“人生坐标”

2014年,眼看着自己的盾构驾驶技术越来越娴熟,成为公司内小有名气的“岗位技术能手”,但刘会强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我不断反问自己,作为一名盾构司机,难道只是单纯的操作设备吗?这样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无数个夜晚,刘会强辗转反侧,不断拷问着自己的内心。

一次,由于导向系统数据不稳定,郑州地铁2号线三台盾构需要更换系统,只是一次简单的更换,请国外专家就花费了100万。

于是,刘会强依托盾构施工一线,组建了盾构队QC小组,开始带领团队走上开拓创新之路。

2018年,刘会强主持的《国产盾构极限半径条件下始发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历经三年攻关,破解了国产盾构在极限半径曲线上的始发关键技术,同时解决了盾构机闲置问题,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节约施工成本966.2万元,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坚守岗位13年来,刘会强历经24条地铁隧道、25.8公里掘进里程的磨炼,先后取得省、国家级科研创新成果35项,填补了多项国内盾构法隧道技术的空白,对盾构施工质量、效能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行业内也有了响当当的名气。

把匠心传承下去

“我个人虽然获得了成长,但当前地下工程施工行业人才紧缺,具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刘会强说,现在地下与隧道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与行业的飞速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合。

为了给企业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刘会强坚持传授技术和经验、思想和作风并重的带徒方向,一方面注意培养技术骨干,定期开展研讨会,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对设计员、工艺员、数控操作工等开展多个专题的系列培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刘会强带领的盾构队QC小组小组首个创新型成果《盾构区间左右线相对掘进施工技术创新》荣获“河南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和“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显著增强。

“师傅带领我们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创新创效,在我们看来,他就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词。”他的徒弟陈冲说。

在刘会强的带领下,一支集施工、科研协同发展、业绩一流的施工科研创新团队逐步开始在行业创新道路上崭露头角,并打造出一个个优质工程,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光发热。

“我们这一代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因此更要秉承匠心,沉下心去埋头苦干,坚定不移地做质量把关人,保证每一个工程都是精品,这样我们的隧道工程行业才会越来越好。”刘会强说。(王佳宁 陈梦雨)

来源:中工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9 1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海拔地区施工,克服高寒、低压、缺氧等恶劣环境和复杂地层等技术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部署,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了亮眼的成绩单:五年来,在平均海拔四千米
2024-05-12 10:13:00
致敬劳动者|中铁十四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魏哲
...程建设中,盾构隧道密集穿越粘性土层、硬岩等9种复杂地层。针对刀具“软硬”兼容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魏哲牵头优化刀具配置,综合掘进效率比前期筹划提高35%。在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
2024-05-08 11:19:00
...院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2015年建立广西“开路先锋”交通工匠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基地自常态化运行以来,秉承着“传承、培育、践行、发扬”的建设理念,立足“讲好交通工匠故事
2024-12-09 17:52:00
西藏工匠母永奇:潜心钻研十二载 隧道之中驭苍龙
...主流盾构机型的专家人才。他先后参与攻克宁波地铁软土地层沉降控制、郑州地铁砂质地层盾构掘进地表沉降控制等多项重大难题。以他名字命名的“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获得创新
2023-02-11 12:43:00
武汉地铁第五次成功穿越长江
...至2024年5月全隧贯通,“江城先锋号”创造了全断面泥岩地层单日掘进18米的施工纪录。据测算,项目在泥岩地层的平均掘进效率达到近10米/天,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这也印证了我国
2024-06-03 04:38:00
【粤看粤美】春节将至,致敬黄茅海面上的“大国工匠”
...区的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建设者们擎着“基建先锋”的旗帜,坚守在施工建设一线,抢抓春节施工的“黄金期”,在碧波深处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干热潮。俯瞰之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
2023-01-18 22:58:00
山东省地矿六队:节日期间重点项目“不打烊”
...乌蒙山区腹地,海拔高度2100米,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地层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矿区溶洞广布,断裂构造发育,全孔漏失严重,地层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给钻孔的施工
2023-10-04 20:52:00
母永奇:地层逐光 在大地深处勇往直前
...”母永奇曾说自己是“最慢的司机”,在未遭遇复杂难掘地层的情况下,一台盾构机平均每年掘进3公里。然而隧道的地质是复杂多变的,变化之后需要及时地重新摸索变化后地质的参数。“所以在
2023-10-16 20:32:00
成都工匠罗松:17年来专注于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实践和探索 为成都地铁隧道挖掘提供“教科书”式经验
...隧道掘进过程中遭遇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富水砂卵石地层。“这种地层卵石硬度高,盾构机刀具极易损耗。”罗松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专家根据成都地质特征开出的“诊断书”。当时,在世
2023-03-18 22:3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洪崖山国有林场2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
近日,由洪崖山国有林场选育的“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两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是洪崖山国有林场新品种培育团队于2020年在蒙古栎收集圃发现
2025-11-08 13:16:00
央媒看太原11月5日,新华社客户端以《特写:17个女孩的3分半钟》为题,报道了太原市聋人学校17个无专业舞蹈基础的女孩
2025-11-08 07:15:00
河南3人入选!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揭晓
大河网讯 11月6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2025-11-08 07:02:00
央媒看太原11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山西太原男子跌落山沟被困多方合力紧急救援》为题,报道了太原一男子在户外探险时跌落山沟被困
2025-11-08 07:15:00
擦亮文明窗口|崂山区:看派出所民警如何化身“救火队员”化解身边纠纷
鲁网11月7日讯生活中,难免遇到让人“心头一慌”的麻烦事,车辆突然不见、邻里争执不下、家庭矛盾升级……每当这时,他们却一直都在
2025-11-07 11:42: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李晓萱 郑艺佳)近日,泡泡玛特某平台官方直播间在推广某款IP周边产品时,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直播间收录
2025-11-07 12:10: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7日消息,为指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2025-11-07 12:11:00
近日,一网友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自己不喜欢名字“丽春”,跑了4次派出所,两次提交申请材料要求改名
2025-11-07 12:28:00
“经纬共生,澜湄艺境”国际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将于2025年11月29-3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
——共庆中泰建交50周年,推动区域文化艺术交流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泰两国艺术与人文交流的深入发展
2025-11-07 13:28:00
【名医预约】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即将莅临泰安市中医医院,开展高水平多学科诊疗及学术交流!
鲁网11月7日讯为了让泰安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诊疗服务,11月16日,我们特别请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旗下的核心医疗团队亲临泰安
2025-11-07 14:06:00
外卖小哥、网络主播集体发声!这份文明宣言请查收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请您珍视职业声誉、请您内容真实守底线、请您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内容……”11月5日晚,在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上
2025-11-07 14:11:00
小叶医探 | 安徽疾控最新研判!手足口病疫情或达近十年高峰
大皖新闻讯 今天是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进入了呼吸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11月7日,“小叶医探”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25-11-07 14:42:00
她把“老家”河南讲给世界听,评论区沸腾了
大河网讯(记者 张磊 申华)“爷爷,我们替你回来了。” 今年四月,台湾前电视台主持人翟翾在河南孟州老家土地上刻下一个“家”字
2025-11-07 14:42:00
民警张野的 “逆龄成长记”
在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区德胜街道,有个身影走到哪儿都被人热络地打招呼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上来喊“张妈”;老人们热情地拉着她的手叫“闺女”
2025-11-07 14:49:00
当满载大湾区调味品、家居建材的班列从佛山丹灶启程,3天直达南京、常州的物流新篇,不仅是粤苏两大经济强省的动线升级,更是中国顶尖经济体从“齐头并进”到“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解
2025-11-07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