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时候还没眼镜,那些近视眼是怎么做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16:1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很多人都不了解原来周文王、韩非子都是近视眼,但古时候还没眼镜,他们会怎么办,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那么,近视眼是怎么来的?看书看久了,又不注意休息眼睛,这一点,不但现代人有,古人也有,而且,古书上就有记载。

古时候都有哪些有名的近视眼,说出来大家都知道,电影电视剧里常见,一个个风度翩翩,仪态万千的,可谁能想到,他们居然是近视眼呢。

古时候还没眼镜,那些近视眼是怎么做的

这些人有“眼如望羊”的周文王,老先生还喜欢八卦,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看清楚卦象的,宝贝拿起来贴着鼻尖仔细欣赏,想一想都有些滑稽。

“目不丧明”的韩非子,谁能想到,这位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不但口吃,而且近视,条件这么困难,还喜欢游说诸侯,还喜欢著书立说,这份精神,实在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啊。

除了他们,还有“簿书销眼力”唐朝诗人姚合,宋朝喜欢以“水精承目照之”的是非婆子史沆,“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的司马光,“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的欧阳修,“少年嗜书谒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的陆游,以及患有“怯远症”的明朝大才子祝枝山,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等。

由此可知,近视眼,从周文王到纪晓岚,从古到今就没断过,好像是文化人的通病,可问题是,古代没有眼镜,他们得了近视眼之后会怎么办?

古代文化人读书人

忍着?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历来矛和盾都是统一的整体,只有矛没有盾,只出现问题,没想出解决的办法,古人能那么被动吗?方法自然有,而且还很高明,不信您瞧瞧,不过在这之前,咱们先得介绍一下“回”字的四种写法。

二:古人怎么称呼近视眼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套程序,才是负责任的态度,从这个层面出发,可以得知,要想治疗近视眼,解决近视眼的困惑,首先的认识什么是近视眼,以及探讨近视眼产生的原理。

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是怎么认识的?

古时候还没眼镜,那些近视眼是怎么做的

关于近视眼,夏朝怎么说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有没有文字,还在讨论,商朝呢,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当中,就有“目”、“疾目”等方面的记载。

到了周朝,将周文王称之为“眼如望羊”,什么意思?《释名》中解释,“望羊”就是“远视茫茫”的意思,远一点就看不见,可不就是近视眼吗。

巢元方,隋代医家,《诸病源候论》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书经》等,将之称为“瞽”、“蒙”、“瞍”,西汉医学家假托黄帝伪作的《黄帝内经》,称之为“目不明”、“目盲”、“视歧”,等于已经有了弱视、近视、散光的记载,将一个近视更加细化,这自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从此,关于近视眼,古人的认识就越来越是细化。

到了隋朝,杨坚手下的太医令、太医博士,也就是当时著名的大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当中,除了记载已知的各种眼疾之外,还对近视眼的形成,首次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唐朝的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明确的提出,爱食生,爱食五辛(蒜、葱、兴渠、韭、薤),夜读细书等都是容易引发眼疾,容易引发近视眼的原因,基于上述因素,就提出了约81种治疗眼疾、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首次提出“老人目昏”,对老花眼也有所触及。

明永历年间仇英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到了唐朝,人们对近视眼的认识,就已经达到这个高度,到了唐朝以后,有关近视眼的理论,预防以及应对的方法倒越来越是完备,但叫法吗,无非“眼疾”、“目盲”、“远视不清”等等,倒没多大的变化,至于现在,“近视”,“四眼”等等,叫法是越来越调皮,但文化含义,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层意思。

关于“回”字的四种写法就介绍到这里,那么,古人既然认识近视眼,又是怎么对付近视眼,现在最好的方法,眼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三:眼镜的出现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具有实用功能的这种眼镜,发明于公元1268年至公元1289年之间的意大利弗洛伦萨,大约南宋时期。约1413年,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传到中国,从此,近视眼就有眼镜戴了。

但是,还有人认为眼镜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因为1976年左右,在山东的东汉墓葬当中,就发现了由天然水晶打磨而成的镜片。

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暂且不论,但,近视眼明朝以后才戴上眼镜倒是真的,但问题是,近视眼产生的比眼镜早,没有眼镜之前,古人是怎么对付近视眼的呢?

古时候还没眼镜,那些近视眼是怎么做的

据有关专家分析,诞生于战国中后期以后的《山海经》,这一部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奇书,上面就有7种防治近视眼的方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于治疗近视眼,已经用上了针灸疗法。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上面就记载了70余种治疗近视眼的药物。

唐朝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记载了一些治疗近视眼的偏方,北宋的《苏沈良方》,更是详细的说明:

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用热水敷眼,可以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清朝的《冷庐医话》更是认为:

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有一个得了近视的病人,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至今已经全部治愈,晚上,灯底下读个细书,看个小字什么的,莫不清清楚楚。

邗江甘泉2号汉墓出土水晶“放大镜”

等等等等,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就事论事,文中出现的偏方到底有用没用,有没有科学依据,本人没试过,没研究过,不知道)。

古人就是这么聪明,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出现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有很多种方法供你选择。

有眼镜之前,周文王、韩非子她们对付近视眼,大致如此,视之为一种眼疾,用各种方法,想把它治好。

可要实在治不好呢?除了药物和偏方外,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工具,什么工具?

叆叇,这个词可能大家都很熟,但究竟什么玩意,就会有很多人不知道,北宋刘跂在《暇日记》称:

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古时候还没眼镜,那些近视眼是怎么做的

什么意思?

是非婆子史沆是个近视眼,断案文书看不清怎么办?他有办法,取水晶,磨成镜,放到眼睛前面,就能看的清清楚楚了。

而这个水晶磨成的镜子,古书当中,就称之为叆叇,而且还流传甚广,南宋时,就有人夸这宝贝说:

少年不尽风流态,叆叇斜窥红粉妆

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的确是个很好的工具啊,总结下来,殷商时就有近视眼,战国时就有了详细的预防治疗方法,北宋时有了类似于放大镜的叆叇,明朝有了眼镜,但自从有眼镜之后,近视眼好像越来越多了。

时至今日,走到大街上,特别中小学门口,十个人当中,倒有五六个戴着眼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约都是非常刻苦,夜读细书的缘故,然而不管怎么说?保护好眼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不干净,还怎么观赏大千世界呢。

有诗云:少年不尽风流态,叆叇斜窥红粉妆。

什么意思?戴上眼镜才能看清楚美女,这得有多么麻烦的,哪里比得上双眼1.5,想看哪儿就看哪儿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4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眼镜不合适,竟会影响近视手术效果?
...前,做过哪些了解和准备呢?自己戴的眼镜是否合适呢?近视眼镜过矫的危害既然要做近视手术了,为什么还要关心自己戴的眼镜是否合适呢?正常情况下,近视多少度就应该配戴多少度的眼镜,就
2024-01-11 14:39:00
了解近视的形成 减少近视的发生——知名近视防控专家为您介绍
...小林为大家介绍近视的形成及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知识。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屈光性近视。屈光性近视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了不良的用眼习惯,如不注意用眼卫生,照明光线不合适、躺卧或走
2024-04-24 18:08:00
还在带孩子去眼镜店验光?这些“坑”要避开
...视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全国近视人口已达6亿人,而佩戴近视眼镜,仍是目前大多数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主要选择。然而,眼科医生告诉记者,相当数量的儿童青少年佩戴的近视镜的度数和实际近视程
2023-10-24 11:24:00
如何科学控制近视眼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如何科学控制近视眼韦文正最近,发现一些青少年学生近视度数“飙升”,作为父母,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近视或者近视加重,该怎么办呢?对于家长和学生们关心的这些近视问题
2024-04-25 00:36:00
1000度近视视力是多少
...是成年人的的身上比较多发性,当出现之后,在没有配戴近视眼镜的状况下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仅有隔得在3公分的状况下,才能够彻底的认清东西,赶到这一水准,对生活起居影响便会十分大,
2023-05-10 11:15:00
...不宜献血王郁:一般600度以上就属于高度近视,因为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本就不健康,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脱离。长期高度近视者多有眼底病变,十分敏感,即便是200ml血液的突然
2023-06-06 11:03:00
眼镜店验光靠谱吗?镜片度数不准危害有多大?速看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佩戴近视眼镜是大多数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主要选择然而,眼科医生介绍许多儿童青少年佩戴的近视镜度数和实际近视程度之间存在偏差家长要引起重视儿童青少年第
2023-10-24 10:52:00
6亿中国人是近视眼,征兵成大问题,美国是这样对待眼镜兵的
... 图:军检测试视力其次由于观念问题,中国士兵认为戴近视眼镜很麻烦,部队中又缺乏配置战术眼镜。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眼镜掉了、镜片糊了,还得停下来处理眼镜。冬天从室外到室内,动
2023-10-12 17:54:00
娃近视多少度需戴眼镜?开学季这些配镜误区需知晓
...看远戴,看近不戴的错误。正常眼与戴镜(度数合适)的近视眼看近时眼睛都需要调节,通过调节改变眼睛的焦距,将光线聚焦点从远处移到我们看的近距离物体上,这才能看清晰。近视眼在不戴眼
2023-08-29 10: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