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红线、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建真言、献良策,为德州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始终将办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作为自觉接受监督、改进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如今,这些饱含智慧的建议、提案,正加速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钥匙、优化政策的方向和提升治理精度的具体举措,结出了惠民利民的丰硕成果。
民声有应,山河焕新。为此,德州自然资源局特推出《建议提案有回声》专题栏目,旨在忠实记录这一份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从“纸面”走向“地面”的转变历程,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大众网记者 李冉 武红鹏 通讯员 吴鹏 王龙春 德州报道
德州地处华北平原,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德州市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相关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抢抓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机遇,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矿业权出让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持续发力,形成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德州模式’。”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郝兵介绍。
从“齐步走”到“快一步” 德州“五案合一”改革助力地热资源开发提速
“7月开始编制方案,9月通过专家评审意见,10月进场施工,效率很高,我们也很舒心。”德达绿能热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彬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24年3月,德州德达绿能热力有限公司竞得天衢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续建项目地热采矿权。
“以前每个方案都要单独编制报告、单独审查,企业需要多次跑部门、反复提交材料,费用高、耗时长,审批流程繁琐。”邢彬彬回忆道,“光是跑部门、等审批,就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去年7月开始编制方案,按以前的流程,至少要报送两轮材料、召开两次评审会才能完成审批,起码要半年的时间,通过‘五案合一’的方式,我们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审批流程。相比于公司前期申报的地热项目,‘五案合一’方案实施后,从取得矿业权到拿到采矿许可证的时间缩减了60%以上。”
所谓“五案合一”,就是将地热开发利用行政审批所分别需要编制的《地热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地热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地热尾水回灌方案》《水资源论证方案》五个单一方案合并编制为一个《地热开发利用综合方案》,同时探索实行地热矿业权审批“方案同步编制、同步审查、项目同步验收”,“采矿许可证与取水许可证并联审批”的“三同一并”模式。
“五案合一”改革实施后,企业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参加一次评审会、跑一趟腿,就可以实现各部门同步进行审批,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
除了审批效率的提升,“五案合一”改革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编制费用。在采访过程中,邢彬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方案编制工作一般是由第三方专业队伍完成,工作量大、专业性强,费用较高。以往进行地热开发利用行政审批需要编制五个单一方案,分别计费,支出不菲。“五案合一”后,企业只需编制一份综合报告,编制费用减少了近30%。不仅如此,“五案合一”改革的实施还为企业减少了跑流程的次数,进一步降低了隐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德州大地冒“暖气”,暖了棚、省了钱、热了房
回忆去年冬天,棚外寒意逼人,温度低至零下2摄氏度;棚内温暖如春,室温稳定在20摄氏度,串串番茄挂满藤蔓,生机盎然。每当想起这场景,德州天衢新区财金智慧农业基地技术工程师付文琦都赞叹不已。
“地热能供暖不仅稳定了大棚温度,更促进番茄红素形成,使上市期整体提前。”付文琦介绍。在基地番茄盛果期,日均产量可超30吨。
德州作为全省地热资源富集区,探明资源总量约500亿立方米,占全省21.4%。近年来,德州大力推动“地热+”多场景应用,成效显著。在财金智慧农业基地——这座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内,地热能已全面替代传统天然气供暖。2023年供暖季,基地农产品同比增产超20%,节约成本15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42万吨。
在工业领域,地热能同样大显身手。眼下,德州德达绿能热力有限公司安颂科技人工陶瓷髋关节项目已试运行一个供暖季,这是德州又一个工业地热供热项目。“工业厂房空间大,供暖需求复杂。地热可实现按需调控,有效补充企业用能短板。”公司副总经理张正表示。天衢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24眼地热井及10座换热站,采用“分散开采—集中传输—分布供热”模式,建成后可满足115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年节约标煤2.15万吨,减少环境治理费用597万元。
去年冬天,永锋·百合新城小区居民周洁家中温度计显示22.8℃。这个位于城郊的小区因远离市政管网曾面临供暖困境,如今通过“一采两灌”地热技术彻底破解难题。德州天衢热力有限公司建设1500米深地热井,出井水温达52℃,采暖季可惠及290户居民,供暖面积4.2万平方米。技术突破是可持续开发的关键。目前,德州已实现“取热不耗水,尾水同层回灌”和“井下无干扰换热”等技术,最大限度保护地质环境。“通过改造井下装置,我们正不断优化既有地热井效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高级工程师杨亚宾说。
“目前,全市地热供暖面积已达1800万平方米,覆盖农业、工业、社区及教育、医疗等领域,惠及群众60余万人。对市政管网未覆盖的农村社区,将优先布局地热供暖。”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赵攀说,“德州将持续深化地热多元化应用,为清洁能源转型与民生保障提供‘德州方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