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为七旬老人揭开眼前“浓雾”
白内障手术切口仅0.7毫米!
“这下看清楚了,眼前没有浓雾了!”王奶奶在手术后摘下纱布,非常惊喜。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眼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模糊、重影等,严重者甚至会失明。如果仅患有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以得到很好恢复,但对于很多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不仅患有白内障,还有视网膜病变,黄斑病等多种眼病叠加,这就让手术变得具有更多不确定性。来自安徽芜湖的王奶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左眼前的“浓雾”越来越厚,她来到南京江北医院,向眼科刘文斌主任寻求帮助。
王奶奶来自安徽芜湖,常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近些年来,她发现自己的左眼视力越来越差,到了这两年,左眼仿佛被一层白色的“浓雾”遮住,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她在附近医院就诊,“看了几家医院,医生都说,我这是白内障,但又有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即使做了手术,也很难恢复视力。”附近的邻居知道她的情况,建议她去找南京江北医院的刘文斌主任咨询,“我们邻居就是找刘主任看好的,只要能看好眼睛,多跑点路都不算啥。”
王奶奶正好赶上了6月6日该院眼科义诊活动。在义诊现场,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王奶奶的眼睛患有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得知王奶奶来自安徽芜湖,完善所有术前检查后,刘文斌为王奶奶制定了“0.7mm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注药”的手术计划。
刘文斌介绍,“王奶奶有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传统的手术对眼内组织、神经会有一定的损伤,有的人做了手术,手术也很成功,但是术后会发现自己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因为眼部神经受到了损伤。”
而这一手术的创新点在于,手术切口极小只有0.7mm,通过微小穿刺口把晶状体乳化吸出,避免了传统手术对眼内组织的扰动和损伤。针对王奶奶的黄斑水肿问题,刘文斌进行玻璃体注药,消除水肿。
术后第二天,王奶奶摘下眼部的纱布,不禁惊喜万分,“眼前没有浓雾了!”
专家提醒:视物不清,需及时就诊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递增,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的发病率几乎是100%。
刘文斌介绍,近年来,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突出表现在手术切口不断缩小,从最初的2.8-3.5毫米切口发展到1毫米以下。而0.7毫米微创白内障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白内障技术,即通过0.7毫米直径的一系列器械完成白内障的超声乳化,使得手术的切口小,损伤小(微创),操作程序化,并发症少,手术安全,超声时间短,应用超声能量少,手术源性散光小,切口愈合快,病人恢复快等特点。
专家提醒,老年人不能忽视眼健康,一旦发现视力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致盲风险。
通讯员 肖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8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