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同样吃一顿饭,为什么有的人排泄快,有的人排泄很慢?哪种更利于身体健康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肠道运输时间”了,那么,这个时间又是什么?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刘长江解答道,所谓肠道运输时间,简言之就是食物从入口到出口所需要的时间,时间太短,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时间太长,则可能让有害物质滞留,引发肠道问题。
食物的肠道运输时间受食物、运动、饮水、情绪、年龄、性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影响。通常认为,健康成年人肠道运输时间在12~73小时之间比较好。
食物的“人体漂流记”
从入口到排出,它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食物入口,一场神奇的“人体漂流”就此开启,每一步都藏着消化的奥秘……
第一站:口腔——“初步加工场”
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齿咀嚼,舌头搅拌进行物理消化。同时,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将食物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接着,通过吞咽,食物由食管进入胃。
第二站:胃——“弹性中转站”
胃就像一个能伸缩的“食物搅拌机”,最多可容纳约1.5升的食物。胃分泌的胃酸及各种消化液,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易吸收的单元,形成食糜。混合食物在胃内经过1~4小时的初步消化,由胃的排空动作进入到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
第三站:小肠——“营养吸收主战场”
食物在这里经过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大多在这一部分被吸收,耗时约3~8小时。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最后一站:大肠——“残渣处理与排出”
结肠是大肠的主体部分,可以进一步吸收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的粪便经肛门排出,这个过程往往需要10小时以上。如果平时吃了更多蔬菜、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肠道蠕动会更快,这场“告别”也会更顺畅。
肠道运输时间与健康密切相关
消化内科专家详解其中缘由
刘长江指出,胃肠道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肠道运输时间作为衡量胃肠道功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涵盖胃排空、小肠运输及结肠运输三个关键环节,与血糖调节、饱腹感控制、肠道激素分泌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形成和功能都有密切联系。
1.胃排空:影响血糖与饱腹感
胃排空速度决定葡萄糖进入小肠的快慢,进而影响血糖波动和胰岛素反应。排空过快,餐后血糖飙升,增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风险;排空较慢,则能平稳血糖,延长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2.小肠运输:决定营养吸收与激素分泌
小肠运输速度影响葡萄糖吸收和GLP-1、PYY等肠道激素的释放。运输过快,减少葡萄糖吸收,同时促进激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饱腹感;运输过慢,则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餐后血糖水平更高,长期可能影响代谢健康。
3.结肠运输:影响菌群与代谢健康
较快的结肠运输有助于排出有害代谢物,促进有益菌生长,提升短链脂肪酸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并减少炎症;较慢的结肠运输可能导致菌群失衡,增加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1天、隔天,或者3天内
都属于排便合理范围
若肠道运输时间少于12小时,可能意味着肠道运输过快,这与腹泻、菌群失衡等因素相关;若超过73小时,或者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则表明肠道运输较慢,便秘可能会诱发口臭、加重痔疮等问题。
如何养成良好的肠道运输时间?刘长江建议:
1.多吃蔬菜、水果、全麦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饮水。
2.适量喝酸奶,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3.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4.排便应定时定点,不要三心二意,专心感觉便意(不要看手机),每次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9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