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进入夏季旅游高峰,记者调查发现,使用假地址的“幽灵民宿”依然潜伏在一些旅游平台,给消费者出行带来困扰。(6月14日《工人日报》)
事实上,“幽灵民宿”并非突然出现,它本就是民宿发展中的“异化产物”。早期,新兴民宿主打的就是小而美的精致装修以及个性化的居住体验,而传统旅馆的三要素(选址、交通及门面)并不是其优势。君不见,在路边能一眼就看到的,大多是品牌连锁酒店;而精品民宿,则有相当部分“藏匿”在热门商圈或热门景点周边的“旮旯位”,一般在商住两用的办公楼、住宅小区、或较为偏僻的街角小巷里。这些民宿选址看似离中心地段很接近,但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商家为了打消消费者的交通顾虑,通常会先给出一个相对模糊的位置,然后着重强调其通达性,如“楼下有公交站,步行五分钟到地铁站”等表述,可实际上,标出的可能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在具体到店的过程中,顾客有可能需要“七弯八拐”才找得到……
不难发现,个别早期就有货不对板迹象的民宿,其实就是如今“幽灵民宿”的前身。在民宿整体进入存量市场后,这套利用平台监管漏洞的潜规则,更被一些人玩得炉火纯青——不仅选址对不上、甚至远得离谱,而且房间装修也存在“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反差。而消费者要退订时,它便如“幽灵”般销声匿迹。又因申诉过程麻烦复杂,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闷声吃亏。很多时候,“幽灵民宿”无忧无虑,消费者无可奈何。
“幽灵民宿”频频现身,说到底,还是监管不到位的结果。“幽灵民宿”看似只是货不对板,实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消费者往往难以保护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对此,监管应及时补上。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线下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压实平台责任。比如,督促其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审核机制等。另一方面,平台应主动作为。从入驻信息、资质审核到日常监管方面,平台要形成严密的自查机制,若存在漏洞,应当及时修复、调整。别让平台沦为“幽灵民宿”的“帮凶”。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陈文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举报/反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7 10:51: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