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无人售水点:自助扫码,自己取水,全凭顾客诚信付款;坚持两年,背水上山,只为他人饮水便利
老山山脊“背水侠”,“背”起了信任和温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
徒步登山,不能缺水。为了给更多徒步登山游客提供便利,南京市民刘宏强在老山登山道旁设立了三个“无人售水点”,而这些水饮,都是他和伙伴们背上山的。
两年来,在南京老山的登山道上,人们经常会发现他背着数十斤水饮,为售水点补水。不少路过的游客觉得,刘宏强和他的伙伴们用双肩“背”起的不只是山脊线上的3个无人售水点,还“背”起了一场关于诚信与温暖的无声约定。
背水上山,步步不易
十月的南京,暑气还未完全消去。10月9日下午,老山脚下,58岁的刘宏强正在为一次特殊的“补给”做准备。只见他麻利地将两扎共24瓶矿泉水塞进背包,又塞进一扎24瓶可乐。捆绑、固定、发力……伴随着一声闷响,数十斤重的背包被他稳稳甩上肩头。抄起那根自制的登山杖,他转身踏上一条少有人知的野道。
“从这儿上去,三四百米就能直达补水点,比绕行大路近得多。”刘宏强边走边介绍。话音未落,他的脚步已没入林中。
这条野道陡峭难行,更何况负重数十斤?林间密不透风,阳光透过叶隙投下斑驳光影,为防蚊虫叮咬,他“全副武装”——长衣长袖,头套严实,只露出一双眼睛。
“老山这边一共设了3个无人售水点。”喘息的间隙,他说道。老山的东、西两线约30公里的山路上,这3个点是他为徒步爱好者们铺设的“补给线”。“我自己就热爱户外,徒步户外已有十多年,太知道水的重要性了。”当天早上,他已上山为无人售水点补过一次水,但因天气炎热,加之即将远行几天,他决定下午再补一次,确保近期无人售水点供应无忧。
约半小时的艰难攀爬后,山脊步道边,一个简易的棚子映入眼帘,一个无人售水点到了。
无人水点,坚守两年
这是一个简单搭建的棚子。棚下整齐堆放着约70扎水饮,一旁的泡沫箱也塞得满满当当,矿泉水、可乐、红牛一应俱全,价格与山下相差无几。箱体上,付款二维码和“24小时迷路求助电话”格外醒目。
“这个棚子能让游客歇歇脚,也避免水被晒热,一举两得。”刘宏强介绍,这个水站有两点不一样,一是自助扫码,无人看管,全凭自觉完成售水。另外一个就是现场留有24小时电话,为游客迷路、中暑等特殊情况提供帮助。
谈起设立自助供水点的初衷,这位“老江浦”的眼神里泛起温情。四十多岁时,因高血压、颈椎病困扰,他迷上了徒步,十多年来足迹遍布众多山川。途中,他见过太多因缺水而狼狈不堪的驴友、游客,“山上往往缺少供水点,是徒步者的一大难题。”于是,两年前,为徒步登山者提供补水便利的想法落地生根。
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相关方面的支持。由于人手有限,他选择了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无人售卖,“我相信徒步登山游客不会逃单,也相信这些水站能运转下去。”
“至于水如何运上山,主要就靠人力背。一开始是我一个人,后来一些徒步爱好者也加入进来。”刘宏强说,他们有一个5人小群,谁有空就来查看、补水,节假日更是频繁。“是各方的共同支持,才让这些供水点能坚持下来。”
信任生根,双向奔赴
小小供水点,在每一个急需补水的时刻发挥出独特价值。当天,越野爱好者马先生在完成20公里徒步后,在这里“获救”。“带的水早喝完了,下面还有10公里要挑战,幸亏有这个补水点,真是救了老命了!”他一连补了4瓶水,“无人售卖,还价格亲民,必须点赞!”
对刘宏强而言,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此——提供便利,甚至挽救生命。他清楚地记得去年6月,3名近乎中暑的男游客踉跄至此,狂开26瓶水并用水浇身降温后,拨通了求助电话。刘宏强接到电话后,立刻驱车赶到山脚下,徒步上山,将他们安全护送下山。“类似的事不止一次,这更坚定了我做好补水点的信念。”
据了解,在这两年的售水往来中,有些人不仅自觉付款,还会多付一点钱表达鼓励和谢意。在记者采访的登山市民中,大家普遍对自助供水点表示支持。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网友呼吁大家共同维护这份难得的信任,双向奔赴,让充满人情味的无人售水点成为老山独特的“风景线”。
刘宏强表示,水摊的“逃单率”极低,目前收入基本能覆盖成本,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我会坚持下去,让更多人得到帮助,感受到信任和温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