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海日楼札丛》沈曾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9:59:00 来源:戏说三国

《海日楼札丛》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晚年又号寐叟,别署睡香病叟、菩提坊里病维摩、随盦、谷隐居士、姚埭老民,浙江嘉兴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沈曾植生于北京,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任刑部主事、郎中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成立“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丁忧离职,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两湖书院主讲史学。此后又历任安徽提学使、布政使、巡抚等职。宣统二年(1910),因病辞官。沈曾植在政治上属于洋务派,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安徽任上时,大力兴办实业,开设工厂。他支持康有为变法,但又认为其行事过于激进。清帝退位后,沈曾植以遗民自居,寓居上海,号其楼为“海日楼”。

《海日楼札丛》沈曾植

沈曾植很早便有从事学术研究的爱好和藉此经世致用的思想。他早年用力最勤的是关于辽金元史、四裔地理方面的研究,有《蒙古源流笺证》八卷,《元朝秘史补注》十五卷。他曾和徐同溥辑《汉律辑存》一卷,后又作《〈晋书·刑法志〉补》一卷。沈曾植的诗,被同光派诗人陈衍、王仁堪(可庄)、郑孝胥(苏堪)等奉为“同光体之魁杰”,有《海日楼诗》二卷,文《海日楼文集》二卷。沈曾植所著“杂说”之属,有《海日楼札记》二卷、《东轩温故录》一卷、《潜究室札记》一卷、《护德瓶斋涉笔》一卷、《寐叟题跋》二集各上下册。

《海日楼札丛》沈曾植

沈曾植的著作正式刻印出版的少,未加整理刊行者尚多。1947年夏,沈曾植之子沈慈护将所存其父的有关书籍、书札等交与钱仲联先生。“书名繁多,或数页而止,短书杂札,往往书于帐册之背或杂纸之上,虽标明为书,实不过未经整理排比之读书笔记、简端评识而已。”(钱仲联:《沈曾植遗墨选·序》)钱先生客居于海日楼中,按《困学纪闻》、《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的体例加以编次整理,是为《海日楼札丛》,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出版,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列入《新世纪万有文库》再版。

《海日楼札丛》共八卷,卷一为经学,卷二为史学,卷三为域外史、舆地、姓氏、风俗、目录版本之学;卷四为儒道、政论、术数、医学;卷五为佛学;卷六为道教、回教、波斯教等;卷七是有关诗、文、词、曲、乐律之学;卷八为碑帖、书画之学。该书“虽此属畸零汇辑之书,未足见寐叟学术之广博弘大,然未尝不可窥豹一斑”(钱仲联:《沈曾植遗墨选·序》),“我们在这里可以多少看到沈氏的一些思想倾向和治学方法,以及这一时期的学风和有关于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材料。”(钱仲联:《海日楼札丛·前言》)

《海日楼札丛》体现出沈曾植深厚的经学功底与独见。如“比兴近易赋近书”条论《诗经》赋比兴说:“《诗》之比兴,辞近《易》。赋则近于《书》,于《风》偶一见,《雅》则全体相类矣。国史之言,本其所掌,本其所学,以为吟咏,而洁静精微、疏通知远之美,不期而与温柔敦厚之情交发而迭起焉。”这里,沈曾植指出《诗》之比兴近于《易》之卦象爻象,赋则近于《书》,有史学存真的意义。沈曾植认为国史在编著《诗经》的过程中,以其所掌所学进行加工,使得《易》之洁静精微与《书》之疏通知远,与《诗》之温柔敦厚之情有相互发明、助益之功。

《海日楼札丛》讲史地部分,每有卓见。如卷二“金史宗浩传北方兵事”条,王国维在《萌古考》一文中的许多论点,他已言之在先。卷二“撒里部陀括里”条中,他敏锐地认定“陀括里”就是《元史》中的王罕脱斡璘,《秘史》中的脱斡邻勒。钱仲联先生指出,沈曾植“……考《魏略》的劭提,即《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的寿阗;《魏书·蠕蠕传》的天山,即畏兀儿祖居和林川的天灵山;《隋书》的獘刺国即布拉特,阿得水即额尔齐斯河的下游,《新唐书》的室韦即索伦;《元史》钦察之地即喀山,会通河在金、元之际民间已自开运;指出《水经注》叶榆河的错误;雷翥海是里海而非盐海,据道书以参证地志,知D、闽二地各有霍山都称南岳;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海日楼札丛·前言》)

沈曾植“博于佛学”(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六),1906年他出游日本,获得《大藏经》全部,乃专心钻研佛学,颇有心得。《海日楼札丛》卷五“证不可量”条谓:“《华严经》说:‘十地菩萨,一举足证智功德,九地菩萨所不能知。’说者仅以不思议境视之,漫无著落,非入理谈也。积土成山,积水成川,积巧成神,积善信美大而成圣,积信解行证而成佛。同此知见,积之久而慧异。同此功用,积之久而力异。”“十地菩萨”即佛。沈曾植汇通释、儒,指出成佛极尽艰苦之能事,境界不同,其生命体验自不相同,但循序渐进,安忍精勤,恒久不息,虽不成佛,也会有“慧异”“力异”的效果。

《海日楼札丛》中有关道教的内容亦有不少,涉及道教史考订、《道藏》源流、道佛关系及道教与政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卷六“陶隐居”条说:“张陵之法,扩于葛玄;葛玄之法,裁于宏景。自唐以后,宏景之道大行于世,伪鄙之仪,荒诞之说,浸以废灭。”沈曾植指出自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至陶弘景开创的茅山上清派,道教的民间色彩逐渐淡化,从而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需要。

沈曾植论诗颇具史家眼光,高屋建瓴。《海日楼札丛》卷七“史例治诗词”说:“以事系日,以日系月,史例也。宋人以之治诗,而东坡、山谷、后山之情际,宾主历然,旷百世若披帷而相见。彼谓诗史,史乎史乎!沤尹侍郎乃今复以此例施之于词,东坡其乘韦也。”在沈曾植看来,诗词未尝不可以史例治之,通过对诗词作系月系日的编辑,可使创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等得以清晰、完整的展现。

沈氏早岁精帖学,后来从包世臣那里悟得笔法,壮年嗜张裕钊,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派为一体,“错综变化,发抒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王蘧常《沈寐叟先师书法论提要》引金甸丞语),论艺者许为大家。《海日楼札丛》论书画部分,颇多精论。例如卷八“论行楷隶篆通变”条说:“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隶者,篆之行也。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完白(邓石如)以篆体不备,而博诸碑额瓦当,以尽笔势,此即香光(董其昌)、天瓶(张照)、石盦(刘墉)以行作楷之术也。碑额瓦当,可用以为笔法法式,则印篆又何不可用乎?”在沈曾植看来,各种字体如行、楷、草与八分、隶、篆,都有一种相通的精神气质,可以通过调和而变化生新。

沈曾植以乾嘉考据学的治经方法,承续道咸边疆舆地之学,又综览百家,试图通过对传统学术的系统清理,校订史文,阐释有关人事、地理、名物和制度等,以期达于经世致用,这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他因考据而求通识,故常能慧眼独具,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为有着多方面学术成就的一代国学大师,沈曾植当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边家珍)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谭嗣同被斩首前,妻子大喊:我想为你生孩子!他却说了句“狠话”
...光绪急于拯救垂死的中国免于内外患难。在受到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启发下发动了戊戌变法,推崇西学、科学文化。然而,好景不长,因封建守旧派坚决反对戊戌变法,展开了强烈的反击,光绪被
2024-10-16 13:08:00
...,逐渐成为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端棻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活动,并向光绪皇帝秘密推荐维新人士。梁启超称“二品以上大员言新政者,仅端棻一人耳。”发展教育是李端棻
2023-07-14 05:44:00
奕訢临死前让光绪皇帝谨慎使用一个人,可惜光绪没听从
...其中重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光绪提防一个人,此人是康有为。奕訢告诉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也。”奕訢去世前,变法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朝廷已经就变法吵得
2022-12-24 20:41:00
康有为在海外逃亡,为何还有钱买岛
...,并将“罪魁祸首”戊戌六君子处死,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准备好了后路,逃出海外。康有为在海外逃亡过程中,宣传是光绪皇帝下的命令要谋害慈禧的,最著名的就是光绪皇帝的“
2024-05-21 20:50:00
...受。 到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家。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用西方民主来解释儒家的“大同”理论。他撰写《新
2024-04-29 22:25:00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2023-04-30 16:25:00
光绪皇帝是如何将戊戌变法变成了最滑稽的扯淡
...后的顽固保守和武力镇压,还与光绪本人的错误判断和对康有为的过分信任有关。光绪错信康有为的背景和原因在理解光绪错信康有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在19世纪末
2024-05-21 20:22:00
如果光绪杀了慈禧自己亲政,清朝会怎么样?
...么问题,毕竟他是想让大清朝摆脱贫困,走向强大。然而康有为等人维新变法却有着严重的缺点,康有为作为带头人,却没什么切实有效的方法,靠拿一张嘴,海说一通,让无数人将它称为南海圣人
2022-12-17 11:05:00
光绪真的是个窝囊皇帝吗?他也是被历史埋没的人才
...很无助的,此时他想起了那群公车上书的人,现在,他对康有为有了很大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康有为他们变法的决心和信心。康有伟的才华和知识使光绪皇帝大开眼界。康有为也很喜欢跟光绪帝交
2023-01-30 16: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